停发新股并没有解决中国股市的深层次危机

2004-09-01 14:57:46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幅下跌之后,8月31日中国的股市出现了久违的上涨。上证指数上涨22.66点,成交69.44亿元,深成指上涨53.70点,成交44.50亿元。说来也怪,股市此次难得一见的上涨是由中国证监会停发新股,计划在以后发行新股时推行询价制度引起的。证监会的这个计划虽然还没有付诸实践,但能引起股市这么大的反弹,足见国家管理部门对股市的影响力。但其中反映出来的鲜明的“政府救市”的痕迹,却更加让人体会到中国股市的危机……

新股询价制度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8月30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于9月5日前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与现行相关规定相比,证监会此次采取的变革措施主要有三大变化:
一是规定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采用向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
    二是规定以新股发行后的总股本作为计算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的依据。
三是规定披露发行市盈率时所使用的每股收益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在证监会附带发出的起草说明中,这样写到:在境外成熟资本市场,新股发行价格通常是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形成,由于机构投资者拥有一批专业的投资研究和分析人员,能够对发行人销售的股票提出反映市场需求的报价,其报价对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中国证券市场由于建立时间短,机构投资者队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形成,同时市场上长期以来存在申购新股无风险的状况,导致绝大多数新股发行都能获得较高的超额认购,市场对发行人约束作用不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这种状况已发生明显变化。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实力显著增加,机构投资者的定价分析能力和参与确定新股发行价格的意愿不断增强,在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引入向机构投资者询价机制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证监会还表示,在《通知》正式发布前,除上市公司再融资外,暂不安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笔者认为,通过征集业界对股票询价制度的意见,停发新股,证监会实现了刺激股市的计划。而在中国推行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很难推行。证监会借用国外股市的情况同中国作比较,认为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拥有了较强的新股定价能力。但是,如果这种设想是基于对中国投资机构的完整调研的基础,那么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由于中国股市的发展环境的不健全,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习惯了通过判断监管机关的行政指令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而国外的股市由于实行了完全公开的市场化,所有的机构投资者必须要依靠“自力更生”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一个是管得太严,一个是不管,就如同两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能力上的差距自然很明显,因此让中国投资者借助自己的力量作判断,并没有实际的可行性。

迫切调节股市很难找到“病源”
据有关媒体披露,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股市,证监会拟订了一套利好方案以“加急”字样上报国务院,一旦通过就会马上正式宣布实施。该方案内容大致为:第一、允许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该基金可投资A股市场及债券市场。允许商业银行成立证券投资运营部门。第二、在维持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对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单向征收,即对买入方不再征收印花税。第三、适时出台对证券公司金融创新办法,改善证券投资环境,促进A股市场稳中有涨,涨中求稳的良性发展。
笔者认为,这三点救市措施无用,是因为股市的问题不在资金不足,也跟交易费用高低无关。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股市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问题始终没有一套妥善解决方案,造成股价扭曲、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地位不平等,而非流通股最终会否全数释出在股市流通,成为了投资者最大、最不明朗的风险。况且中国股市近三年来不断下滑,其蒸发的市值高达13000亿元人民币。这么巨大的风险未解除前,又怎能吸引投资者入市。中国将在2006年按加入世贸要求开放资本市场,而给予内地人投资境外的QDII又如箭在弦,这都给股市增添了多重压力。近期深沪股市出现不少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若干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值、成交量大幅萎缩等等,令国内投资者担心股市可能随时“崩盘”!所以中国股市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解决其中所存留的种种“病源”。

新股屡屡“破发”容易引发股市混乱
中国股市有一个传统,任何股票甫一上市股价只会升,不会跌,但是这个传统在今年却变得一反常态。
    而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94只新股发行上市,其中有33只股票跌破发行价。“破发股”中,长丰汽车、德豪润达、盾安环境、苏泊尔、新赛股份、科达股份等多只股票跌幅较大,较发行价跌去20%至35%。
    以8月26日收盘价计算,33只“破发股”流通市值较发行价跌去20.13亿元,其中长丰汽车、两面针和德豪润达三家公司带给一级市场投资者的伤害最大,合计缩水额近7亿元。盈亏相抵,今年一级市场投资者还有37.53亿元的盈利,但若摊薄到94只新股上,那么每1000股持有者仅获利700元,和前两年相比缩水幅度惊人。
而新股接连“破发”,也催生了发行市场的变革,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新股发行节奏放缓迹象明显。据了解,上周原定有两家公司刊登招股说明书,分别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目前看来这两家公司推迟发行已成定局。
“破发”这个词经常在网球比赛中出现,但是中国股市新股上市就遭到“破发”却怎么也让人笑不起来。投资者信心不足继而对新股冷落甚至“拦截”,充分表明了现在中国股市的混乱和不理性,而这种状况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他是中国股市的顽疾所在。但是这个时候,证监会暂停新股发行,虽然能够起到刺激市场,减小资金面压力,帮助市场止跌的作用。但是,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对股市进行引导,并且坚决打掉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给股市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健康、和谐的环境。

高风险可能导致投资者信心骤降危机
为了给中小企业增加筹集资金的机会,证监会特意在5月中旬在深圳启动了中小企业板。在中小板确立之初,曾经有人把中小板定义为“三高”,即“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而如今的中小板“三高”并为“一高”——“高风险”,其它“两高”无影无踪。
新股苏泊尔首日上市以12.21元开盘,最终以11.20元收盘,全日跌幅达8.27%,深沪股市首次出现新股上市首日不是名列涨幅榜的前列,而是跌幅第一的尴尬。根据苏泊尔招股说明书,2004年1月至5月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811.9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3.28%,仅为2003年度的23.69%。苏泊尔方面表示,公司今年1月至5月,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比2003年1月至5月分别增加了21.41%和18.27%,出现净利润下降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财务费用增长了5.25倍,补贴则下降了91.64%。此外,该公司截至2003年12月31日短期贷款1.8亿元,但到2004年5月31日,短期贷款达到2.93亿元,应付利息由3.3万元骤然增加到60.9万元。另外该公司获得补贴款项大幅减少。2003年度全年获得各种奖励款项2626.8万元,但2004年1-5月,仅有67.2万元。
笔者认为,中国的股市存在太多的信用危机,而这种危机却是企业的“故意”与监管部门的“大意”造成的。但是再看看国外股市在上市之前就对公司进行比较严厉的审核,即使在上市初期发现问题也会对企业不依不饶。中国人寿在纽约上市后所出现的财务风波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这种“故意”和“大意”的结果就是直接伤及投资者的信心,进而造成股市的恐慌和财富的蒸发,对于中国股市来讲,这也是必须去解决的潜藏在内部的大危机。  文/亚博联合咨询    广州经济观察员    张芸博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