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合理性说明正式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

2005-03-04 11:55:26    

2004年曾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民间金融规模惊人,地下信贷2003年一年发生的交易额相当于地上金融三成左右,约为7500亿元。事实上,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定量”的研究“地下金融”问题。这里所说的“地下金融”,是指处于正规金融体制以外,国民经济统计核算难以触及的经济形态。而“民间金融”从概念上要比“地下金融”还大,不但包括为地下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如“地下钱庄”、“标会”、“抬会”等,还包括金融主体之间双方发生的信用活动。因此说中国“民间金融”达万亿之巨应不足为过。

2004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24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2万亿元(2003年底为11万亿元);各项贷款为17.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8.7万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0.6万亿元,私企及个体贷款仅0.2万亿元。用2004年底的数据为了提出一月份的季节、时间波动影响。从中看出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在私企及个体上的比重仅比1%高一点,这是在98年之后明显增长的前提下的数据结构。

一方面,可以说资金永远是稀缺的资源,现实的情况并不是想贷的贷不到,不想贷的有门路,而是想贷的没门路,有门路的变通机会进行转贷甚至成为坏帐,资金能否收得回报,不但是有投资的机会更要有经营的头脑,不幸的是至少有一半的具备贷款渠道的企业处在企业改造、理顺产权的市场化艰难转型阶段,多数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速度增快,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运做方式,却由于几十年国家财政、金融、银行机构的高度计划集中,只能徘徊在正规金融的殿堂之外。

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足可以让世人瞠目结舌。10多年前还鲜为人知的我国民营企业,从拾遗补缺逐渐成长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民营企业已超300万家。我国目前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30亿元。个体劳动者约3200万,平均每4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个体户,仅2003年一年民营企业增加资本金约1万亿元,相当于目前民间金融的存量,毕竟2004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对私企贷款的2081亿元只是杯水车薪。从全国来看,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率就越快,私营企业数量多的6个省市(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同时也是国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正是民营企业数量与质量“双飞跃”才使中国经济已经总体上告别了“短缺时代”。

大量的资金流向非正式的资金市场,这说明国内的正式金融体系已经开始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了,在正式的金融体系内没有一种资金供求畅通的渠道。

 

三种主要模式的形成经济背景可圈可点

关于“地下金融”,从调查的20个省、区、市指数排序看,排在第一位的是黑龙江省,依次为辽宁、福建、陕西,浙江、山东、内蒙古、广东等。通过分析判断,我们认为目前较流行的模式为“东北模式”、“浙闽模式”、“晋陕模式”。

1、东北模式:

东北地区多年来一直进行着痛苦的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不佳,造成银行早期投入的大量政策性贷款无法收回,银行呆坏账比率居高不下。2004年8月东北地区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31.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78个百分点。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紧缩对东北地区的资金投放;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起步虽然晚于南方经济发达省份,正是因为发展期面临各种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尚不充足,向银行寻求贷款的过程中,大多因为抵押资产不足而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寻求担保更是难上加难。“对缝”的流行水到渠成。“对缝”就是目前东北地区流行企业转贷。一般而言,转贷“东家”是较知名兼具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东北地区企业间的转贷却蕴含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且作为一种不合法行为,发生纠纷时往往较难解决,甚至牵涉到黑恶势力。

2、浙闽模式:

20年来,我国民间金融最早产生在经济市场化改革先行地区(如浙、闽、粤)。20世纪80年代初,民间金融率先在浙江省出现,福建、广东等省随之兴起。有点类似“富人”帮“穷人”的味道。民间金融以提供短期信贷为主,很少有中长期借贷,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私营经济。这种以间接信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民间金融是东南沿海地下金融的主流,被称为“浙闽模式”。福建、广东、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更是我国民间金融发达的省份。“浙闽模式”在民间金融领域活动最大、规模最大,我们认为全国民间金融在浙、闽、粤的集中度会达到60%。能够满足个体经济发展快,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急、频、少、高”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金融服务的不足,相应分流了银行的一部分放贷风险。

3、晋陕模式:

早在几百年前,山西商人已经开创了中国金融、银行的历史,西北票号已经名扬海内外。陕西、山西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西安、太原、宝鸡等城市金融基础比较好,其地下金融也有一定的规模。受西部开发尤其是仅几年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增快,投资机会的增加已经超过金融支持的力度。因此地下金融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民营企业直接向社会非公开集资,集资方式五花八门,包括股权式、债权式、信托式、存款式,等等。多存在信用风险隐患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民间金融在5年内蓬勃发展的速度远非正规金融机构能比

由于民间金融是为民营经济乃至民间个人服务才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我国当前民营经济以中小个体为主的情况下,必然会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形成大量的中小型银行为主的民间金融机构,这是由中小银行信贷特点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吻合决定的。

分析我国改革以来金融业发展的道路,会发现是先改革旧制度取得制度突破,然后靠制度的解放促进金融的发展;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建立完善国有金融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为目标,并且至今金融业的主要任务,也是为国有企业服务,为公有制经济服务的。民间金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能带动整个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并使中国金融业整体上获得新的增长。

从根本上说,非正规金融的活跃,反映出的有正是正规金融存在的不足。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和菲律宾等)要求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向农民提供低利率贷款,试图以此将高利贷挤出农村金融市场,但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和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金融机构常常有更良好的绩效,比如很多地下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远远比正规的金融机构低。非正规金融往往发生在一个相互都很熟悉的社区中,社区成员彼此有密切的社会交往和经济交往,能够有助于减少金融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

从本质上说,金融是支持和服务与经济发展的,产品的创新与体系的创新都离不开经济发展的脉络。10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内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成倍地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3。在行业分布上现已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据统计,在40个工业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已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经占到70%以上;在市场分布上,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以国内市场为主,现已开始逐步向国际市场迅速发展。随着国家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私营企业纷纷转向国际贸易。在这样的经济历史背景下,我们认为民间金融存在不但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灵活的机制与信息对称性是正规金融机构很难实现的。2005—2010年民间金融规模每年将有30%-40%的增长空间。

我们期待会有一个好的金融秩序,使非正规金融机构也能够和正规金融机构在法律的规则约束下享有公开竞争的机会。当然,这是一个难题。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