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被扣鞋已现身市场,中国政府的紧急会议“慢”了一拍

2005-03-24 11:17:49    

 

 

俄罗斯时间312日,存放在俄罗斯萨达沃特花鸟市场集装箱仓库内的共约114个集装箱价值8200万元人民币的鞋子,被俄罗斯税警强行拉走。其中价值6000多万元的鞋子产自温州,涉及22家企业。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间的高度关注,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以及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及时向俄方进行了交涉。

322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外交部欧亚司、领事司,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海关总署监管司,民航总局国际合作司)、浙江省政府以及有关商会、协会和当事企业代表就此事件召开了紧急会议,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和商讨解决办法。会议结束后,商务部新闻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和有关部门将依据中俄双方签署的文件协议,继续加大交涉力度,积极与俄方磋商,推动此问题的妥善解决。同时,国内有关部门和浙江省政府将采取措施,加大规范对俄贸易秩序力度。当天下午,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也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国政府高度关注中国鞋商以及中国鞋产品在俄罗斯被查扣事件,中方主张应当历史、客观地看待中俄民间贸易问题。

从上述信息看,会后两个部委对外披露的信息基本上全部为外交辞令,显示这个联合多个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及当事企业召开“紧急会议”,并没有商量出具体和可行的解决办法。令大家心存疑惑的是,这个在事发10天以后召开的“紧急会议”在时间上能否赶得上拍?

据国内媒体最新消息,被扣中国鞋已经出现在莫斯科市面上。莫斯科温州同乡会副会长虞安林称:“中国商人要想再要回这批被扣留的商品,可能性已经不大。”据虞安林介绍,温州商人的鞋在被拉走之后,不知道莫斯科税警把鞋放在什么地方,但现在在莫斯科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部分被扣的温州鞋。他表示:“在市面上卖这批货的人主要是独联体国家的商贩。以前莫斯科的税警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一边拉货,一边同时在市面上出售被扣的中国商品。”

如果消息属实,说明事件正在朝着中方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其实,对于此次“温州鞋”被扣事件,中国政府根本不可能拿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原因是俄罗斯的做法从法理上依据充分,中国政府还难以从正常的贸易途径上给出反击措施和施加实质性压力。

 

俄罗斯的做法合“理”但不合“情”

很多人喜欢把这次“温州鞋”在俄罗斯被扣一事与去年“温州鞋”在西班牙被焚烧一事联系起来,其实,两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类贸易事件。“温州鞋西班牙被焚”事件是当地民间因害怕中国鞋业对当地鞋业带来致命冲击而自发的通过极端方式达到驱逐中国鞋业目的的暴力事件,显然是非法的;而此次温州鞋俄罗斯被扣事件则是俄当局以该批鞋“没有正规来源渠道,也没有完税证明”为由强行拉走的官方行动,由于这些鞋都是通过所谓的“灰色清关”渠道进入俄罗斯市场,温州鞋商正好拿不出合法的证明,因此,俄当局的做法在法理上无可厚非。

其实,此次“温州鞋”事件的发生是有其特殊时代背景的,很可能与俄总统普京再次当选加大力量整顿腐败有关。以前,俄海关存在不少漏洞,促使在海关业务方面产生了许多腐败问题,如“灰色清关”(所谓“灰色清关”,是指俄罗斯本国一些官商勾结的“通关公司”,帮助进口商品以低于法定水平的税率进入俄罗斯市场。主要方式为“包机包税”和“包车包税”。按此方式,进口商表面上节约了成本,但由于拿不到正规报关单据,商品权属不得不陷入法律保护的“真空状态”,一旦遭遇查处,只能落个钱货两空的下场。)等。为制止腐败现象,普京要在第二个任期内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部门及问题进行严格查处,在去年底即有所行动,如去年11月份将工作不力的海关总署署长瓦列涅(音译)去职。而去年底,俄相关部门也开始行动,对一些拿不出海关报关单等手续的货物进行查处,但数量不多,仅一两个集装箱。

另据俄罗斯媒体今年1月份报道,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格列夫在海关工作部务会议上强调,整治灰色清关是2005年俄海关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今年1月15日起,俄海关对“包货”进口实施严格监控,要求就地按商品分包,以防止虚假报关。同时,强令海关自今年起每年将5%-7%的灰色进口纳入正规渠道。

从这样的背景来看,俄当局的做法更加合乎法理。不过,合乎“法理”的事情并不一定合乎“情理”。

温州鞋商通过“灰色清关”出口产品并不是第一次,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是长期形成的“历史问题”。由于俄罗斯行政执法上的不透明,相关部门的渎职和滥用权力,温州鞋如果选择“正常”的报关手续,一般要等半年以上,而且最后办还是不办仍是个未知数,但鞋子的季节性分明,温州商人只能铤而走险。因此,温州鞋商选择“灰色清关”,俄当局有一定责任,此其一。

其二,早期的“灰色清关”,大都得到俄罗斯海关方面的默许,该国小商品市场之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走向繁荣,很大程度是受“灰色清关”推动,但两国贸易发展到一定规模,“灰色清关”反而成为制约两国民间合作的瓶颈,需要两国共同商讨解决。事实上,2004年中俄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已建立了规范双边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中俄双方主管部门已多次就此进行商谈,双方在规范贸易秩序磋商机制框架内已达成协议,在未找到彻底解决“灰色清关”问题办法之前,俄方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显然有“过河拆桥”之嫌,难说不给中俄贸易关系在相互信任方面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给中国的启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处理有关事件上的强硬表现在不经意间暴露了俄当局在对待中俄经贸关系时所持有一种优越心态(我俄罗斯是资源大国,你中国是资源消费大国,你发展经济有求于我),这种心态与俄罗斯近年来在中俄能源贸易问题上的不断反复是一脉相承的,是普京当局“新务实主义”下的一种负面产物,是极不正常的,不符合双方的实际情况。

其实,俄罗斯的这种心态正越来越被中国政府所察觉,中方也在一些场合给过俄方暗示。去年俄罗斯入世多边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代表在紧要关头出其不意突然抛出一张“天然气价格”牌,又在很快的时间内收回,中方的举动明显是在虚晃一枪,目的并不是真给俄罗斯入世增加难题,而是告诉俄方,在贸易问题上,中方手里的战略牌分量可不轻,算是对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反复无常的一个小警告;今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俄罗斯媒体有关中俄能源合作问题时突出谈了三点,其中之一就是中俄能源合作是平等互利的,此话显然有意提醒俄罗斯在能源合作中要把中国摆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尊重,才能互惠互利。

不过,从最新的“温州鞋”被扣一事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于中方的提醒好像并没有太在意,我们认为,随着中俄贸易额的扩大,中俄贸易关系在更多领域的深入,俄罗斯所持有的优越心态不做改变,必然会给中俄贸易带来更多的争端隐患。对此,中国政府显然是可以有更大作为的:既然你没引起注意,我就多提醒你几次,甚至弄你个心惊肉跳(入世什么的,晚个一两年没有关系嘛!我们中国不都谈了那么多年吗?),几个回合下来,相信总会有效果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