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年宏观调控明显透出遵循市场取向理念

2005-04-20 09:54:58    

宏观调控既然是政府的一种行为,就应纳入依法行政概念里。从发展阶段看,既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更多地体现市场改革取向。新华社17日授权发布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深化200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量级战术措施,《意见》在阐述如何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时,着重要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高层宏观调控非常注重战略与战术层面的协调配合

 

经过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不可避免地涉入了深水区。这种深化性质的改革将触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调整,必须通过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加以引导,如区域经济平衡问题、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非公经济发展问题,以及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最后一点尤其紧迫。毫不夸张地讲,再不注意平衡发展问题,中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链条就有断裂的危险。很显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完全是一种体制层面的改革,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与此相对应,这种深层的体制改革要求中央宏观调控理念也要与此相适应。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中央高层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而这种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能够解决协调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亚博分析员注意到,最近几天中央接连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出台了体现新型宏观调控理念的重大举措。

 

在战略层面,4月15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口号。在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诠释,内容涉及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三农、科教兴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宏观调控思路转换、深入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诸多环节。这些都是涉及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可以说每一个环节的运行状态都关系着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发展之大局,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在战术层面,国务院于4月17日发布了《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2005年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创新制度、转换机制,把握大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一是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关于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三是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四是关于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五是关于推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六是关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七是关于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八是关于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九是关于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是关于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人民日报》4月18日对此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意见》强调了加快推进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2005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十项重点工作,是指导改革统筹协调、顺利推进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推动改革的新突破、新进展。

 

国务院《意见》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作出了具体部署

 

新华社17日授权发布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2005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改革放到突出位置上,用更大的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意见》提出,2005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体制创新,把深化改革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作为深化200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量级战术措施,《意见》在阐述如何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时,着重要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继续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证券发行上市核准机制。研究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其它对投资者提供直接保护的机制。稳步推进期货市场规范发展和产品创新。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内对外开放。修订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而《意见》在阐述如何抓好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其它重点工作时,对资本市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修订、完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逐步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着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并建立相关监测与考评机制;深化保险业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的机制,防范跨市场、跨系统风险;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等等。

 

宏观调控开始呈现遵循资本运作规律的市场改革取向

 

近来,宏观调控成为国内用得最频繁的一个词,政府、经济学家、媒体都反复谈宏观调控。有人形象地说,宏观调控现在是一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但到底什么是宏观调控?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现在的问题是,宏观调控应当遵循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宏观调控既然是政府的一种行为,就应纳入依法行政概念里。

 

宏观调控实际就是指宏观经济政策。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还很短,有些事情刚刚开始,经验还不足,即使宏观经济政策上出了点偏差也没什么大惊小怪。就是搞了多年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它的宏观经济政策也经常有偏差有讨论。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搞市场经济,首先是学习而非创新。从发展阶段看,中国无疑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而从各种生产要素看,除了资金外基本上都已实现市场化。因此,宏观调控应发挥对资本、资金的价值取向导引作用。换言之,宏观调控应按资本运作规律设计,这也是和当前中国的投资客观需求相联系的。

 

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42.4%,2003年底,我国住房增加面积为5.5亿平方米。而其中银行住房贷款增加了43.4%,高于房地产投资增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造成的,表明的是投资者在多种投资方面与政府的一种博弈。目前由于宏观调控不是按照资本运行规律作为出发点和进行设计,银行存款利率低,股市盈利空间小,所以很大一部分投资需求被不合理地、畸形地压到了住房上。甚至国际投机资本都到中国来炒房地产。现在房地产占银行贷款余额22.5%,银行1/4的钱都投到房地产。但房地产有周期性的风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房地产实际成了一个大赌场,十分值得担忧。

 

由此看来,政府行为应该照顾到竞争照顾不到的地方,宏观调控应当从调控资本、资金的价值取向进行。为此,应以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方法来调控供给和需求,特别是资本的投资需求,宏观调控按照资本运作规律运作。才能坚持正确方向的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以解决中国经济运行的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从这一意义上讲,新华社17日授权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宏观调控对资本运作规律的遵循,《意见》在阐述如何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时,着重要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继续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而《意见》在阐述如何抓好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其它重点工作时,也对资本市场建设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