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年内对CPI指数上涨的压力仍存

2005-05-24 14:38:45    

尽管CPI指数4月份的增幅回落超出人们的预期,但年内CPI上涨的压力仍然值得关注。一方面,现在经济的总体走势还是比较强劲,需求对物价的拉动还是不会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很多公共服务品的价格都需要调整,比如对水价、电价、旅游等方面价格的解冻,都可能造成物价的上涨……

 

粮价下调带动CPI增幅走低

   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公告,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2004年同月上涨1.8%,涨幅为一年半以来的新低,与3月份相比,则不升反降,下降幅度为0.3%。

 

4月份CPI走低和食品价格涨幅的大幅下降有关。在目前的统计方法中,食品占CPI的权重为1/3,4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1%,2004年这个数字则高达7.9%。其中,粮食和油脂价格均出现了下降。这无疑带动了整个物价走低。此外,翘尾因素的减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到3月,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分别为1.3、1.5和1.2个百分点,而4月份降到0.8个百分点。

4月份,中国钢材价格已全面回落,水泥价格亦继续下降。3月份,四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环比下跌2.7%,水泥价格同比大幅回落,全国十八个重点城市两种水泥价格分别比上月下跌0.3%和1.7%。在钢材、水泥价格出现回落和下降的同时,有色金属价格则继续上涨,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中心电解铜、电解铝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9%和1.9%。

 

PPI与CPI指数的偏离程度越来越明显

目前,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价格指数,除了CPI之外,作为反映上游产品价格变化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也是有着重要参考意义的一个价格指标。通常情况下,PPI的变化应当是通过一定时间后传导到下游的CPI,两者走势应当是基本吻合的。但实际情况是,从2002年以来,PPI与CPI的偏离越来越明显。2004年,CPI涨幅为3.9%,但PPI涨幅高达6.1%。受宏观调控影响,CPI指数自2004年9月便开始回落,但PPI却没有同期回落。尽管涨幅有所回落,但由于自2002年11月开始,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经历了30个月的上涨,因此有关专家认为,生产资料价格对物价总水平形成的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目前,这种情况还在继续。2005年一季度,CPI上涨2.8%,但PPI涨幅正好是其两倍。4月份,CPI走低,PPI则继续走高,同比上涨5.8%,涨幅比前者足足高出4个百分点。

上游产品在涨价,下游产品价格反而在下降,如何认识这一点给经济学家出了难题。祝宝良认为,出现这种价格走势不一致的情况,是因为传导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国家控制着煤、电、油等一些重要产品的价格。

 

除了政府控制的一些价格外,下游企业通过自身来消化上游产品的涨价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因为PPI的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利润在明显减少,有些行业比如汽车业甚至出现大面积的亏损。他表示,下游制造企业还能扛多久是一个疑问。实际上,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向下游产品的传导已有显现,一些工业消费品价格降幅明显减缓,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涨价现象。

 

有专家认为,CPI与PPI的长期背离,恐怕主要还是输入性通货膨胀造成的,而4月份生产资料环比还在往上涨,主要估计与国内的石油煤炭电价格的上调有关。在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2004年同月上涨7.9%,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近5.8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9.8%,原料工业上涨11.4%,加工工业上涨2.6%。与之构成明显反差的,是下游竞争性产品的价格的持续走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表明,无论是服装、耐用消费品,还是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长期以来,其价格都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上游产品如此上涨,主要反映在能源价格的上涨,但却传导不下来,主要原因还是消费品的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性消费领域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实际上已经存在很长时间,通过消费品行业的洗牌,能够将相当部分的生产能力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民工的工资又在上涨,上游涨价因素应该能够传导下来了。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使得厂家不得不通过零售商自动消化掉一大部分。黄益平认为,PPI价格会最终传导到CPI上去,而过剩生产能力比较多,可能会影响到这种传导的有效性。

 

CPI与PPI的背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PPI高涨的原因就是因为前期的房地产价格涨得过快。通常情况下,PPI的价格最终传递到CPI里面去,但是,如果事实上价格最终传导到了房地产,那么它就永远进入不了CPI,就在CPI外面有个循环。所以二者自然会背离。要解决背离问题,首先要改革CPI的计算方法?调整CPI的数据构成。能够把反映PPI的指数,尤其是最终传导方都能够包含在CPI里面,本身就让他在经济上建立一种联系,才能够使二者同步。

 

CPI指数尚未反映房地产价格变动趋势

 

虽然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幅大大降低,但是CPI指数1.8%的涨幅并没有完全反映真实的价格变化情况,换句话说,中国经济通胀压力可能被掩盖了。理由主要是两点:一是目前统计方法没有全面反映物价的变动。比如,房地产价格并没有计算在CPI之内。这虽然是国际统计的惯例做法,但是,由于房地产对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影响太大,而且,房产价格恰恰上涨很快,本身是泡沫的一种体现,不考虑房地产就不能全面反映物价。二是由于政策造成的隐性通胀没有计算,这主要体现在公共产品上面。目前,油、电、煤等产品的零售价格都是由政府控制的,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来体现。上月,国家发改委还出台规定,地方省市凡是CPI涨幅同比超过4%、环比超过1%的,必须暂停出台政府提价项目3个月。这种被掩盖的隐性通胀可能达一个百分点。

 

年内CPI上涨的压力仍然值得关注

 

   尽管CPI指数4月份的增幅回落超出人们的预期,但年内CPI上涨的压力仍然值得关注。一方面,现在经济的总体走势还是比较强劲,需求对物价的拉动还是不会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很多公共服务品的价格都需要调整,比如对水价、电价、旅游等方面价格的解冻,都可能造成物价的上涨。而且,劳动报酬增加比较快,第一季度已经上升14.9%,这对CPI的继续走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