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无法逃避竞争力低下带来的连锁反应

2004-10-13 11:41:55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是今年倍受瞩目的焦点,而正当这个关键时刻,一份由中国人民银行撰写的《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正在北京的各家银行高层中传阅。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份报告列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位列倒数后四位。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领军人物,而且处在改制和海外上市的关键时期,四大国有银行这种出人意料的评估结果将会对其今后的海内外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之低下令人吃惊

国内多家媒体12日对人民银行推出的一份报告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报道。据称,这份由央行管理部撰写的《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目前正在北京的各家银行高层中传阅。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份报告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12位没有一家中资银行,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则排到了最后的位置。
渣打银行北京分行居第一,得分是0.807。随后是里昂信贷、汇丰、东亚、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知名银行的北京分行。在中资银行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第13位的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得分是0.651。然后是排在20位的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排行榜的后13位全部被中资银行“包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排名垫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依次位列34到37位。排在最后的农行只得到了0.378分,与第1位的渣打银行0.807分相差了1.13倍之巨。
笔者认为,近期,随着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过程也比较顺利。而12月11日北京将向外资银行开放公司人民币业务,北京23家港资和外资银行中会有一半争取成为首批在京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而且外资获得批准的时间也将会大幅提前。因此这两个关键的时间点恰好构成了这份报告出台的整个背景。
况且报告中所反映出的,在北京市场占据70%以上份额的四大行居然是最没有竞争力的。这个结果显然是监管部门最不希望看到的。而且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有四大行的前景将会变得更加危急。

内部原因左右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

虽然央行的报告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造成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差距的根本原因。相比而言,外资银行多是境外的上市公司,产权关系明晰,董事会职能健全,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但笔者认为四大行的公司结构以及不断发展的巨额不良资产是造成国有银行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公司结构滞后
为了加快改制的步伐,工行曾经聘请“外脑”—普华永道做咨询,其中关于工行未来8年公司治理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改革的报告就长达2400页,普华永道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与其他国有银行一样,工行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实行行长负责制。另一个特点是,总行政策制度实行各部门的条条管理,这种治理结构的瓶颈作用日益明显。为此,普华永道对工行的主要建议就是“权力制衡和监督”。如在高级管理层面,工商银行未来的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下面的CEO负责执行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虽然,中行和建行都已经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多年沉积下来的内部结构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仍在过去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状态肯定无法满足国有银行吸引海外投资者的要求,也无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巨额不良资产负担沉重
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也严重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转换和经营管理,严重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国内信誉。为了使国有商业银行轻装上阵,为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沉重不良资产包袱和经营管理问题,国家先是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把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剥离了出去;后又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今年,为了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转制上市,又将两家银行的2787亿元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在进行不良资产剥离的同时国家还给建行、中行注入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也是变相的减少不良资产。
尽管国家一二再,再二三地给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买单,但是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今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于受到宏观调控中各种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均遭遇困境的牵连而更加膨胀,这种情况给试图降低企业不良资产的国有银行带来了更多的阻力,其提升竞争能力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而这种难度在吸引海外投资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渣打银行大中华区总裁王冬胜曾经表示,渣打确实和内地几家股份制银行在密切接触和谈判,但由于遇到谈判对象的坏帐问题,因此渣打迟迟没有决定合作对象。但渣打在所列出的合作对象要求中明确地表示,要求是在会计、审计等方面相对比较合规的股份制银行。至于目前有没有上市,倒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出,国内银行的管理结构和坏帐等问题必将左右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

竞争力低下预示国有商业银行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对于已经结束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讲,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上市。因此建行等国有银行等都加快了海外上市的筹组步伐。
中国建设银行早在9月份就在内部展开了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自查”行动。30个检查小组分赴总行本部和38个一级分行,展开为期20天的全行系统资产业务及内控管理现场检查。当时有知情专家对此评价道,这“恐怕是建行冲刺上市前的最后一次全面体检”。这次检查不仅为建行重组改制、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产生重大影响,也为成功推进股份制改造、尽早进入海外资本市场打好基础。
但无论是中行还是建行,在任何媒体面前都“只谈改制,不谈上市”。而且在各种文件的行文过程中,只提出“股改”而禁止出现“上市”字眼,已成为两家银行“不成文的规定”。笔者认为,这样一项“规定”,显示了他们在上市时机选择问题上的审慎态度。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达到上市的主要目标,海外投资者也并没有对国有银行的改制产生非常强烈的兴趣,而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考量。况且在上市时间表还没有公布之前,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干扰和影响海外投资者的整体计划。
由于央行所公布的《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具有权威的指导作用并且会对海外关注国有银行的投资者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个海外融资过程和吸纳战略投资者的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 

    文/亚博联合咨询    广州经济观察员    张芸博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