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闪电辞职,美国政府“鸽派”失声?

2004-11-18 11:22:10    

自从美国总统布什连任尘埃落定后,调整内阁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在绝大多数国际观察家的眼中,少数派代表、“鸽派”领军人物国务卿鲍威尔的离任早就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共识”。不过尽管如此,当日前鲍威尔突然宣布辞职时,仍然不免让华盛顿和国际社会感到非常震惊与意外,鲍氏辞职时机的选择和辞职时的毅然决然显示他已经不再愿意跟小布什玩下去,后任者是谁、能否继续发挥和延续鲍氏的作用和路线将对美国今后的外交政策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鲍威尔“解甲归田”,身后“赞誉声”一片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5日,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宣布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经正式提出辞呈,有关消息立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在当天不约而同地对鲍威尔作出了高度评价,并有一些领导人表示对鲍威尔的即将卸任甚感遗憾。

消息一经传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致电鲍威尔,称赞他支持联合国和多边主义。德国国防部长彼得-斯特拉克表示,他对鲍威尔的辞职感到遗憾,但他尊重鲍威尔的个人决定。斯特拉克说:“鲍威尔非常友善,与他交流时心情非常愉悦。在讨论国防政策方面,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曾与鲍威尔在伊拉克战争以及其它一些重大事务上进行过紧密合作的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说,“和鲍威尔合作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在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我对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9/11恐怖袭击使美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而他正是在这个时候走马上任,表现出了极大的魄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鲍威尔有着充沛的精力,同时,他也是一位诚实正直而又极富幽默的人。”英国首相布莱尔说:“鲍威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客,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英国人民的好朋友。”在伊拉克问题上曾与美国产生分歧的法国认为,虽然鲍威尔强有力地推行布什政府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政策,但法国人们普遍相信鲍威尔个人是认同他们观点的。

对鲍威尔的称赞声音,也出现在许多中东国家,许多中东人对美国发起的伊拉克战争,以及布什政府没能够促进巴以和谈感到愤怒。但是,阿联酋分析家阿卜杜拉(Abdul Khaleq Abdulla)则透露,阿拉伯人普遍对鲍威尔所作出的努力赞不绝口。2002年3月,鲍威尔前往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探望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成为拜访阿拉法特为数不多的外国领导人。阿卜杜拉透露,阿拉伯人至今难忘鲍威尔此行。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阿姆莫萨(Amr Moussa)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表示,“鲍威尔是布什政府中的温和力量,他的处事方式赢得了我们所有人的尊重。”

  “鹰派”政府“鸽派”身份,鲍威尔的离任顺理成章

鲍威尔的辞职是大家的意料之中的事。不过,意外的是这个辞职的时机。本来,趁明年1月布什宣誓就职时,另组新阁,鲍威尔悄然消失,顺理成章。但现在鲍威尔急着宣布辞职,在出席17号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以及出访中东之前突然宣布辞职,无非就是要向布什表明:我想早点急流勇退,跳出这个是非地。他宣布辞职时,不象通常的政治人物用resign这个词,而是说quit,可见有一种解脱的轻松感觉。鲍威尔的辞职在华盛顿引起不小的震动。美国总统布什周一发表声明感谢鲍威尔在布什第一任期内做出的贡献。而白宫对于到底鲍威尔是主动请辞,还是被要求离任的问题避而不答。

其实,鲍威尔的去留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两年前就多次传出风声说,鲍威尔早就想撂挑子不干了。而在布什成功连任后不久,鲍威尔便与布什达成一致:现在正好是鲍卿宣布辞职的时候了。上周五,鲍威尔前往白宫,亲自递交了辞呈,布什没有挽留。

在世人看来,鲍威尔作为少有的深孚众望的国务卿,他和阿米蒂奇以及国务院的多数人,代表着美国对外政策的“温和路线”(也被称为“鸽派”)。简而言之,他们主张多边主义,将“先发制人”作为对外政策的一种选择而非重要原则,把外交而非军事力量视为解决危机的首要手段。这种政策路线与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所在的国防部代表的“强硬路线”形成强烈对比。鲍威尔主张在关系到国家利益时才出动压倒性武力攻击敌人,然而在布什政府内鹰派势力强大,鲍威尔从上任一开始,温和主义的路线就难以施展。

布什上台之初,在国际事务中大行“单边主义”之道,当时就有传言说鲍威尔受到“鹰派”挤压,可能难以干完其任期。2002年下半年,美国国内围绕是否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动武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有舆论不断评论鲍威尔在布什政府的对外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2003年年初,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是否争取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的问题再度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而鲍威尔在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决策圈中的处境好坏,则成为外界关注美国对外政策走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鲍威尔辞职对美国对华政策影响不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辞职一事回答记者提问说,鲍威尔国务卿在任职期间多次对中国进行访问,他为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作出积极努力,中方对此表示赞赏。

中方之所以高调赞赏鲍威尔,原因是鲍威尔在四年任期里屡屡成为扭转中美关系危机的关键人物,并成为布什政府对华释放友好信息最多的高管,为推动中美关系成为30多年来“最好的关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鲍威尔第一次访华是在2001年7月,由于当年4月份的撞机事件,中美关系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鲍威尔的访问对当时紧张的中美关系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鲍威尔第二次访华是在2003年2月,这也是美国国务卿在“9·11”事件后首次访华。今年10月24日,鲍威尔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这次访问过程中,鲍威尔在接受凤凰卫视和CNN采访时都明确表示,“台湾并不是独立的,它不享有作为一个国家拥有的主权。那仍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策”。他的表态重挫了岛内台独势力的气焰。11月13日,鲍威尔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有线电视频道采访时再次评价中美关系,他说,目前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良好,他认为这是两国30多年来“最好的关系”。他说,美国想做的是与中国进行接触,以“谨慎”而不是“害怕”的心情观察中国的发展,目的是与中国共同前进,而不是“遏制”中国。

关心中美关系的人不免关注:鲍威尔的离去是否会使美国对华政策产生变化,使美中关系运转失去“润滑剂”? 笔者认为,就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原因是美国对华政策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有很强的连续性,自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其对华政策的基调已经变成: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把中国看作全球反恐战争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认为“台独”是麻烦制造者。这些看法的形成鲍威尔固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但反映了布什政府安全班子的共同看法,并不会因为人事变动而发生变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关系虽然目前总体来说不会出现大的波折,但在一些地区安全和能源需求问题上也存在不稳定因素,继任者能否继续像鲍威尔一样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美中建设性合作关系,处理可能出现的摩擦则有待观察。

有美国政府匿名高官透露,布什已提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担任国务卿。赖斯在对华政策,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看法与鲍威尔是一致的,但对中国比鲍威尔强硬,而她对中国的了解又不如鲍威尔多,一旦发生牵扯两国关系的突发性事件,赖斯处理起来肯定不如鲍威尔来得容易。

 鲍威尔离任,“鸽派”失声?

对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离去,一些预测认为这预示着第二届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会比第一届政府更为激进。其主要依据在于,鲍威尔在任期间能够凭借自身在国内外的声望,对政府内的强硬派说“不”,但是新上任的国务卿,在与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出现分歧时,可能很难发挥类似鲍威尔的作用。因此,前美国政府官员就对鲍威尔的请辞表示,“鲍威尔的离开,是布什政府内温和派国际主义声音的消失。”

不过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在过去的4年中,赖斯很少明确提出自己的外交思路,因此也导致了外界对其立场多番猜测。她时而站在鸽派的鲍威尔阵线中,时而又倒向鹰派的副总统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成为鲍威尔和拉姆斯菲尔德之间最重要的中间人。但是,作为国务卿,赖斯面临角色的转变,将要着手处理整个世界政治舞台上的种种争端,包括中东问题、朝鲜核问题等诸多棘手事务,她将注定成为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更多地考虑国务院的立场),而不是幕后的裁判(综合考虑国务院和国防部的意见)。她的优势由于跟布什的亲近关系,她将比鲍威尔更容易获得白宫的支持。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