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信用风险下的国有银行改革成绩斐然

2005-06-17 10:14:22    

交通银行IPO全球路演反应热烈,建行财务重组完成、业绩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中行与工行股份制改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向纵深发展。然而面对斐然的成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却冷静地表示,信用风险仍是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风险……

 

建行股改后首度公布年报

 

中国建设银行9日公布了经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2004年年报,这是中国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后的首份年度报告。建行2004年年度报告显示,2004年,建行实现税前利润达到502.16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贷款率降至3.92%,资本充足率达到11.29%,成本收入比39.17%。此外,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1.3%和25.4%,盈利能力呈良性发展势头;剔除当年股份制改造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因素,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仍分别达到0.88%和17.28%。该行的主要指标接近国际大银行中等偏上水平。

 

  年报披露的数据表明,建设银行2004年度的主要经营指标已经接近国际上100家大银行中上等水平,显示了股份制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年报显示,2004年,建设银行保持了存款业务的稳步发展和贷款业务的适度增长。当年新增存款2952.58亿元,增幅9.2%;新增贷款2295.95亿元,增幅11.5%。贷款主要投放于风险较低的个人住房贷款、基建贷款及贴现。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加快了信用卡业务、外汇业务等战略性业务以及电子银行渠道的发展,保持了中间业务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手续费收入净收益较上年增长39.0%。在推进业务发展过程中,建设银行强化了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服务需求,该行试点发行了“乐当家”理财卡,推出了“汇得盈”外汇结构产品;证券保证金银行独立存管系统也成功上线,成为商业银行中首家能够提供该项服务的银行。

 

可以看出,建行对2004年年报还是相当满意的,建行用了“2004年度的主要经营指标已经接近国际上100家大银行中等偏上的水平”、“从格式和内容看,这份年报已接近上市公司的要求,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有了大幅度提高”等语句来描述去年年报。有业内人士随后分析说,建行一直想拔得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头筹,现在看来,建行已经心中有数。估计建行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公布参股的境外金融机构名单,从而实现2005年的海外上市。

 

业绩优良令建行对上市踌躇满志

 

由于2004年建行各项业务经营总体状况良好,资产负债业务稳步发展,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经营效益显著提高,主要财务指标持续改善,达到了银监会对建行股改提出的监管要求,为各位股东创造了较好的利益。建行股东大会要求该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继续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实现2005年内公开上市的目标。

 

建设表示,该行将力争先赴香港上市,然后再考虑在内地发行A股。建行目前考虑的是分步上市的策略。第一步将在香港上市,然后再考虑在国内A股上市,但最终上市时间和上市地必须经政府机构和有关监管部门批准。建行作为一个优质的企业,肯定要考虑回馈国内A股市场的投资者。如果国内资本市场的条件允许,能够承接建行这样的大盘股,建行在香港上市后会视适当时机回归内地资本市场。

 

关于融资数额,由于最终的发行价格无法预计,只能粗略地估计建行对战略投资者的股份转让以及IPO,定价将会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并有适当的溢价。建行与潜在战略投资者的谈判已进入实质阶段,希望能尽早引进1至3家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以便马上进入合作。尽管目前还无法确定战略合作伙伴的具体持股比例,但在满足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基础上,建行把有效改善公司治理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因此战略合作伙伴的持股比例将不会太低。

 

交行H股IPO获得热烈追捧

 

交行H股IPO认购热潮正快速升温。近日,有消息人士透露,交行国际配售部分目前已经获得7至8倍超额认购,即认购额达到近1000亿港元,其中主要的大买单来自于大型企业。结合这一市场反应,交行在H股的发行价可能定在2.3港元。比照交行招股说明书中制定的1.95港元至2.55港元的询价区间,2.3港元的发行价已接近询价上限。这表明交行在香港金融市场的IPO并未受到6月9日刚结束在港进行IPO的神华这一大盘股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与花旗银行和汇丰控股等香港市场上大型上市金融机构相比,交行在H股的相当于其净资产1.3至1.6倍的定价本来就不高,而花旗和汇丰在H股的发行价在其净资产的2倍左右。

 

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股权比例上限仍为20%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表示,目前没有提高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的安排。但是,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2006年年底会进入一个新时期,银监会将在适当时候研究这些问题。这意味着,短期内单个外资金融机构在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仍将面临20%的上限。刘明康是在出席香港银行业学会驻京代表处开幕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述。

 

刘明康表示,提高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此前,银监会另一位高级官员指出,针对入股中资银行的战略投资者,银监会正在制定细则。就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和资产扩张的规模,银监会将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以适应后过渡期的竞争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目前,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均以19.9%的持股比例直逼“天花板”,分别持股交通银行和渤海银行。其中,汇丰银行新近又追加20多亿港元的投资,以保证其在交行上市后,也能维持19.9%的持股比例。但汇丰银行亚太区主席郑海泉表示,如果政策允许,希望能将这一比例提高至40%。

 

对于正在考虑上市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权比例也是他们和境外战略投资者谈判的关键问题之一。中行行长李礼辉认为,投资者要在管理、产品等方面对中国银行产生一定影响,必然要达到一定投资份额,才能获得在董事会的发言权,深度介入银行的经营管理。他明确表示,中行希望引进的是这类战略投资者。由于单一外资投资的最高限额不超过20%,战略投资者所占的股权比例在10%到15%比较合适。

 

信用风险仍是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风险

 

刘明康表示,多年来,我国银行业一直与风险赛跑,而信用风险是最大的风险。1999年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接近50%,相当于当年GDP的40%-50%。随着公众与企业两方面的需求不断高涨,市场风险也在不断高涨。同时,银行业案件高发态势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针对最近银行业出现了一些丑闻和重大案件,刘明康认为,这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总结起来有“三个80%”现象和“三个一”现象。即职务犯罪80%,尤其是一把手犯罪问题严重;案发在基层的80%;内外勾结作案的80%。一把手纷纷落马,内部环节一路打通,犯罪分子一跑了之。主要是信用文化和管理制度出现问题,好人主义盛行,有章不循,规章制度不能与时俱进。外国在华的244家银行多年来运营中没有出现重大问题,刘明康分析认为,我国银行业的问题在于分支行长权力太大,组织架构层级过多,缺乏效率,计算机系统只是模拟会计的手工运算,而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假账不能被及时发现。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