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企需要整合以应对“海外寻油”障碍

2005-06-23 09:47:12    

 

近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决定将对美国优尼科正式提出竞购报价,与另一石油巨头美国雪佛龙一争高下。这一竞购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议论纷纷,美国国会议员更是致信布什,希望对此次并购进行阻挠。中海油“走出去”海外寻油,简单的企业并购行为却被上升到国家高度,中国油企“海外寻油”要更深更广地开展,一个有效的海外石油投资体系似乎有待建立……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实为中国“海外寻油”之重大举措

 

中国海外最大并购案将迈出关键一步。据悉,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在本周将对美国优尼科(Unocal)正式提出竞购报价。

 

优尼科是老牌的石油钻探与开采公司,已有百年历史,在美国油气领域现排位第9,并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拥有良好的油气区块资源。早在年初,中海油便悄然启动了此次海外竞购计划,并与优尼科进行“对接”。但是此后由于独立董事的阻挠,一度停止了中海油4月的竞购计划。数日后,石油大亨雪佛龙突然对外正式宣布,将以总价高达180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加债务承担方案,“友好收购”优尼科。6月7日,中海油一份否认退出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商优尼科的声明让优尼科究竟花落谁家变得扑朔迷离。因此,到目前为止,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可谓是一波三折。

 

其实,相较于雪佛龙,中海油无疑是比雪佛龙更适合优尼科的新主人。中海油最早介入此交易,而且被认为是最有诚意的潜在买家之一;此外中海油与优尼科业务相互重叠部分甚少,有较强的互补性,市场普遍认为中海油的收购方案对其更具吸引力。以市场数据为证:在雪佛龙宣布达成协议以来,雪佛龙和优尼科的股价跌幅都在7%以上;而但凡有中海油没有放弃努力的消息出来,优尼科股价就扶摇直上。

 

不过,中国历史上尚未出现过大规模收购海外石油集团的先例。据悉,中海油此番收购出价将在150亿美元。而若出价超过160亿美元,则快相当于中海油全部资产的一半。因此,要避免一旦收购成功所带来的短期经营性资金短缺及资产出现大规模调整等问题,中海油还需要在各方面特别是融资上为收购进行严密的前期准备。

 

进一步看来,中海油的此次竞购行为与中国油企所坚持的“走出去”战略有着高度的同一性。中国经济的发展就石油而言目前面临着两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二是经济受石油资源约束度增大和石油对外依存在度的提高。要确保石油安全,除了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之外,还要坚定地走石油资源地多元化的道路,想方设法广辟油源,以避免资源地单一可能带来的风险。探求我国石油安全危机的化解之道,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要让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以市场化手段积极架构国际化经营战略。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稳定国内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有分析认为,此番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主要基于在亚洲进行产业结构整合,并期待产生协同效应带来的成本节约及规模生产。如果竞购成功,中国油企便可以在海外与大石油集团讨价还价,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国际油价,拿到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

 

企业并购行为何以上升到国家高度?

 

在中海油同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德士古竞购优尼科正日趋白热化之际,美国国会议员却突然“搅局”意欲阻挠这一并购的顺利进行。这一行为确实耐人寻味,但是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政治目的。

 

在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口号之下,如同对联想收购IBM设置障碍一样,美国政界再次插手中海油的商业计划。邓肯·亨特和理查德·庞勃上周五致信布什,要求布什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运用1988年通过的一项联邦法律赋予的权利,命令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对中海油可能进行的收购展开彻底调查。他们表示,美国日益需要将满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范围,当涉及中国时情况尤其如此。据悉,调查结束后,布什有权下令制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

 

一切迹象表明,本来单纯的商业行为已经被彻底政治化了。有关专家认为,石油是敏感的战略物资,美国政府极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给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设置障碍。分析今年以来美国的举动,不难看出石油安全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在美国把石油当作经济武器用来对付中国。有专家分析了美国操纵石油市场的三种手段:第一,说服美国石油公司限制开采量;第二,让忠实盟友沙特阿拉伯等执行美国战略;第三,为纽约期货市场的大量投机倒把行为定调。现在看来,竭尽全力避免让中国石油公司接近油源已成为其第四个手段。

 

事实上,中国企业参与这种大型跨国并购竞争,决不存在西方有些人散布的“中国威胁”论。从此次收购成功的既得利益来看,中海油仅成功收购尤尼科的亚洲资产,其生产能力就会翻一番,此外还能引入优尼科宝贵的深海勘探及生产技术外,特别是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中国能源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的今天,无论如何都是值得一搏的事情。况且,国家作为中海油得第一大股东,在监督企业经营情况时考虑自己的权益又有何为过?企业与国家的利益一致这难道不应该吗?国家角度出发是基于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之于企业则纯粹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市场需求是中国公司全球并购行动的根本动因,也是企业利润来源的保证。从全球化的角度考虑,也为外国公司提供了机会。既然如此,美国政界对次收购的过度敏感和一再阻挠无不深刻反映出其“强权政治”的立场和政治野心。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油企“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其“海外寻油”之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政治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小。

 

中国油企“海外寻油”须建立有效的海外石油投资体系

 

海外寻油,满足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不断需求的加大,是中国三大石油巨头的重要使命。三巨头在出海时也是“义无返顾”,成果喜人。据悉,中石油正在执行的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分布于世界4大洲18个国家。基本上形成了4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即北非地区、中亚地区、南美地区和亚澳地区。此外,中石油还将向其母公司旗下的中油勘探开发公司注入现金207.4亿元人民币,以获得其50%的权益,预期将使其油储量激增八倍多。中石化集团目前已在伊朗、沙特、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及厄瓜多尔五个国家参与当地的石油及天然气项目,并已签订了项目协议。2004年3月,中石化集团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及沙特王国石油部签署了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天然气风险勘探开发协议,自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10年来第一次正式登陆世界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中海油也不甘示弱,在此次竞购优尼科之前已于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目前我国油企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中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加快设计自己的石油“海外路线图”。

 

但是,随着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油企海外展业的道路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残酷的同业竞争和巨大的地缘政治压力都会阻碍中国油企的“海外寻油”之路。

 

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寻油无疑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必然,但是,另一方面建立一个有效集中的海外石油投资体系也是中国油企纷纷“出海”时所必须有所考虑的。在中国油企纷纷进行海外整合并购的同时,管理治理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作为国有企业的集团公司,在没有严格的财务与经营业绩监管的情况下,“走出去”的效率低下,中看不中用。此外,目前几大石油巨头都已相继进入一系列政治敏感国家开拓业务,所面临的政治干扰和风险也无形中增加了其业务开展的难度和成功率。

 

有分析认为,未来中国有必要将目前三大垄断公司的海外业务进行整合,使之以一个全球化的平台(企业)示人,并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重组与经营,这将有效降低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政治风险,并提升具体项目的经济效益。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