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成为我国贸易转型的主要方向

2005-07-05 14:15:31    

从世界来看,随着产业链拉长,各个生产环节独立出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成整个产业链,根据资源的配置,服务于各个生产环节的服务业,将为各国提供市场空间,这也就形成了外包等形式上的服务贸易。对中国而言,向贸易强国目标迈进,其战略选择是,既要保持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

 

发展服务贸易是世界的趋势,很多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1980至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1000亿美元,其间增长了5.8倍;与此同时,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正走向高级化,如2004年,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特许权使用和许可、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已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将近一半。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已占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就占了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近30%。

 

    据世贸组织统计,2004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5934亿美元,同比增长35%,占全球出口总额的6.5%;进口5614亿美元,同比增长36%,占全球进口总额的5.9%。在货物贸易全球排名中,中国出口和进口中均排第3位。中国传统的货物贸易已经形成竞争优势。显然,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从我们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就知道了。”但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一是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2004年,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我国服务贸易呈现逆差,2004年逆差达97亿美元;三是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日前商务部网站公布的《中国服务贸易状况》显示,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增长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中的11个项目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项目增速较快,增长49%,中国服务行业结构有所改善。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一次公开场合上明确指出,当前世界各国正关注着如何进一步推进世贸组织DDA(多哈发展议程)的谈判,其中服务贸易是重要内容。中国只有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才能更多地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并且分享DDA的成果。我们需要像重视货物贸易那样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现在中国政府提出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传统产业对外延伸的能力正在被削弱

 

作为能够影响华尔街的经济分析师,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对中国的看法一向被西方投资者视为关键的参考标准。去年以来,罗奇一直关注中国对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这一次他在文中强调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潜在危险。罗奇认为,过度地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缺憾,而这次的问题正在于这两方面可能同时面临压力。“假如中国政府在消除房地产泡沫后又在货币问题上让步,就必须认真应对中国经济将严重缺乏增长动力的风险。”罗奇说。

 

    今年以来,中国和欧盟贸易摩擦频繁地出现在世界主流财经媒体的头条。6月11日,中欧刚刚就纺织品出口达成协议,中国鞋随即被列为反倾销对象进行调查。对中国鞋的调查还未结束,欧盟又开始酝酿提高对中国自行车征收反倾销税。据称,7月中旬,欧盟将给已经征收了13年的中国自行车反倾销税有一个答复。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的中欧贸易摩擦,让政府忙于奔走的同时,也把中国推向了世界贸易格局的中央,面对如此频繁的贸易摩擦,中国人如何应对,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纵观引起中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的主角,无外乎纺织品、鞋子、自行车等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中国制造”商品,大量地占领着欧洲市场,引起了欧洲人的恐慌。

 

自今年1月1日起,进口配额的取消使得中国纺织品出口量巨增;意大利制鞋商更是抱怨“中国鞋”不仅踩遍了欧洲市场,而且也把意大利人的工作机会给踩没了;中国物美价廉的自行车也让欧洲企业倍感威胁。大量“中国制造”的日用品迅速占据货架,把很多小店铺挤出街道,欧洲国家无法完全适应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经济体影响世界价格,一时间中欧贸易狼烟四起。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中国制造商品的背后是贸易领域的博弈。据悉,10年前欧盟对华贸易是盈余,到2002年,欧盟对华贸易赤字是476亿欧元,2003年是555亿欧元,2004年是708亿欧元。今年前两个月,欧盟对华贸易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5%,而进口增长了21%。去年11月,欧盟企业和工贸委员会发布的年度报告说,“中国在汽车、计算机和高科技领域闪电般的突进,威胁着欧洲的经济基础”。中国在技术上不仅已达到西方水准,而且劳力成本要低得多,给欧洲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不能再把中国同“粗糙的鞋帽和玩具制造者”联系在一起。于是,欧洲一些企业及制造商表示了极大不满,认为中国制造冲击了欧洲市场,造成了自己利益的极大损失,纷纷建议对中国商品实行反倾销调查,更有甚者,意大利右翼政治家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于“像地中海一样包围我们的中国产品”。实际上,欧洲对中国的抵触情绪已经演绎出不少与文明相悖的荒诞事实:西班牙的中国鞋店被砸,法国媒体热炒中国女留学生工业间谍案,瑞典出炉中国学者间谍案,部分欧洲评论家把中国标签为“一个擅长抄袭的国家”……

 

对外贸易的成败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要中国市场,他们也需要中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满足国内需要,但他们更注重的是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注重中国市场未来发展蕴含的潜在威胁。当这种潜在威胁逐渐有上升的苗头时,经济摩擦往往就不仅仅是经济二字能概括的了。在国际关系中,历来“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国际贸易领域的争端。作为WTO最基本的原则,自由贸易原则正在成为美国和欧洲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筹码,他们对中国也是如此。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让美国担心,也同样使欧洲发达国家担心。他们不能确定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未来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于是他们对中国增长的戒心在增强,希望用规则束缚中国,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中国按规则办事。不可否认,在美国看来,来自中国的挑战除了贸易之外,金融、安全、环境、能源等方面也逐渐被关注。因此中美贸易纠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的意义已经上升到了战略层次。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抵触大多数是官方大肆宣传;而欧洲人对中国的贸易抵触更多的是在民间发酵。如果说,中美贸易冲突是自上而下,那么中欧的贸易摩擦则是自下而上。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对于中国来讲,国际经济摩擦时代已经来临,此次中欧贸易冲突也许只算得上中国遭遇强力贸易保护主义的开端,随着“中国因素”在全球贸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仍将不可避免。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中国第一次从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央。现在聚光灯已落到了头上,如何在WTO框架下维持国际贸易的长期稳定,所有观众在注视着中国的表现。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看,贸易摩擦早晚会来。全球经济进入了所谓的“摩擦经济时代”,它的突出特点是摩擦的复杂化、综合化与常态化。对中国来说,快速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必然与其他国家产生这样的矛盾,这是一种“合理对撞”。不过有关纺织品、鞋履、自行车、汇率等贸易的摩擦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中国人需要习惯这种被动的贸易摩擦,而且也要主动利用世界贸易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业界尤其如此。回顾战后西方国家国际贸易史可以看出,尽管摩擦不断,但毕竟没有阻挡住各国对外贸易以比经济增长更快的速度发展,更没有真的引发大规模贸易战。这一方面是各方认识到发展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另一方面,各国更重视的是在科研开发方面多下工夫,更快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可见中国政府及每一个企业现在考虑的问题应是摆正心态,学会在摩擦中生存成长,学会利用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

 

外贸转型早就是政府高层的言内之意

 

我们注意到,在多个不同场合,薄熙来指出,中国要加快实现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的方式转变。

 

6月22日,正在大连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软件与信息服务交易会的薄熙来明确表示,现在商务部应该把兴奋点转移到软件上来,转移到服务贸易上;这个领域里有无限的天地,而且现在做这个事情恰逢其时;

 

    6月17日,在中韩经济合作大论坛上,薄熙来说,中国加入WTO短短3年,我们现在的服务贸易部门的开放覆盖率已经超过60%。目前韩国企业对华投资80%集中在制造业,下一步服务贸易将为两国的合作提供广阔的天地;

 

6月9日,在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薄熙来指出,今后,我们需要像重视货物贸易那样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现在中国政府提出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早在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发挥好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将“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以质取胜,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摆在第一位。

  ……  

  

以软件外包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成为今后发展重点

 

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由度的行业,印度的电信业开放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呼叫中心和计算机服务市场,同样信息产业的开放,也造就了印度软件业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他说,实现各种服务业对内对外的市场“自由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做强。中央将有可能在政策扶持以及市场导向上加大力度。在具体操作上,可能会选取诸如软件业等作为发展服务贸易的尝试。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对中国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促进软件出口的重要意义作过如此表述:

 

  首先,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软件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人力资本密集的多重特性。通过扩大软件出口,可以有效缓解中国工业化和资源短缺、工业化与劳动力过剩、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有利于促进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硬件是信息产业的筋骨,软件是信息产业的灵魂。硬件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软件的发展也依托硬件。中国通过承接世界信息产业制造环节转移,已经拥有巨大的电子信息硬件制造能力,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2.65万亿元,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软件产业规模仅占信息产业的8%左右。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软件产业的协同发展。

 

  第三,有利于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在纺织品等传统出口产业已经形成竞争优势,但中国要实现外贸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就要加快实现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的方式转变,需要在软件等发达国家占据优势的高科技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要抓住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开发能力、消除数字鸿沟的发展机遇,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的分享者。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