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组才是解决钢铁行业困境的有效途径

2005-07-07 09:43:52    

4月份以来,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的态势,更严重的是甚至出现了市场投机经营钢材的现象。在此严峻形势下,宝钢、唐钢等九大钢铁企业于近日联合出手,针对国内板材市场震荡开始发力,以稳定市场。另一方面,迫于国内钢价下跌和市场需求“疲软”双重压力,中国钢企纷纷铤而走险走出口之路,钢铁贸易争端蓄势待发。事实上,单纯地扩大钢铁出口并不能解决国内钢铁市场的深层次供需矛盾,进行钢铁行业的资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才是有效途径……

 

中国钢铁市场形势严峻,钢铁巨头抱团“救市”

 

4月份国内建筑用钢材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后,各种工业用板材价格也开始出现下跌,使得国内钢材市场在持续走高之后出现了少见的普遍跌价的走势,而且跌势还在加速。特别是前期价格一直较为坚挺、用于家电等工业生产的冷轧、热轧薄板价格也开始走软,出现了幅度在5%以内的跌幅,有些品种价格甚至下降了15%—20%。目前,有些品种的市场价格已比一季度总体上平均下降了1000元/吨左右,与国际市场的价差也在进一步拉大,其中以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价格,已经降到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以下。中国钢铁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面对国内钢材市场的严峻形势,在中钢协领导发文指斥市场投机现象影响钢材市场健康发展之后,宝钢、唐钢等九大钢铁企业也于近日联合出手,针对国内板材市场震荡开始发力。此次出手的九大钢厂以中国最大钢厂宝钢牵头,包括唐钢、鞍钢、武钢、本钢、马钢、包钢、攀钢、昆钢等八家国内冷轧板材生产代表,产能几乎占中国钢材半壁江山,联合起来有足够力量影响钢材市场。

 

针对市场暴跌,九大钢厂上月底联合会诊后开出了“四味猛药”,包括吁请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进口低端板材产品的控制力度,必要时恢复反倾销保障措施;同时准备调整品种结构、适当安排检修;反对出台任何低于目前市场行情的保值或追溯政策;对极少数恶意操纵价格的经销商取消其代理经销资格。

 

据悉,九大钢厂决定呼吁稳定市场是因为目前板材市场下跌幅度与速度和市场供需关系存在不协调之处。主要表现为下跌幅度大、速度快。整体上没有反映正常供求关系。市场应该存在回升区间,这是与会九家钢厂形成的共识。

 

分析员认为,钢厂和市场的沟通固然能对市场的稳定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国内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供需矛盾仍然难以解决。因此,此次九大钢厂联手“救市”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钢价下跌的趋势。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引发内需出口双重压力

 

4月以来,中国钢价的大幅下跌的的确确让钢企捏把冷汗。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却呈现明显的“疲软”态势。从上海钢材网提供的统计数字来看,钢材主要下游行业,即建筑、机械、汽车、家电和造船业,在今年3月、4月或者是更早,其增速已明显减缓。表现明显的是汽车、机械和家电行业,汽车行业从今年1月开始与去年同比几乎没有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机械产品的增长率也从去年最高时的50%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家电行业的增长已从最高40%的增长速度回落到如今的20%左右。尤其是自3月份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房地产新政以来,房地产行业利润普降、需求放缓、一些建设项目被压下来,钢材产能明显过剩。在双重挤压下,中国钢企不得不“背道而驰”,选择扩大出口这条“险路”。而一旦大规模出口,很可能卷入国际贸易争端中。

   据美国商务部初步统计, 2005年1~4月,中国对美钢铁出口同比增长247%。其中线材占美国线材市场进口份额3%的比率,恰恰是美国反倾销设定的下限。而在中国等7个具备倾销损害的国家中,巴西、特立尼达岛以及加拿大已经受到倾销指控,中国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然而,目前中国钢铁出口激增也不可避免,因为从钢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中国已成为净出口国。2003年我国只出口了696万吨钢材,到2004年就上升到了1423万吨,今年前4个月我国就已经出口了726万吨,这比2003年全年出口的都多。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尚未结束,中国钢铁又因对美出口激增而再触美国“敏感神经”,被列入美国贸易“黑名单”。分析认为,钢铁行业将成为下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重点。

 

内需“疲软”,出口又面临贸易摩擦。中国钢铁行业确实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究其原因,这和中国钢铁总体生产能力所呈现的阶段性过剩趋势有很大关系。2002年和2003年,我国钢铁市场供需两旺,呈现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态势,但到2004年,情况发生变化。2004年,全国钢产量达2.728亿吨,增长22.69%,一年之内净增钢6000万吨,钢材产量达到2.972亿吨,增长23.29%。这种趋势到2005年表现得更加明显,今年一季度全国钢产量达7778.6万吨,同比增长23.83%,净增钢1497万吨,钢材产量达8253.48万吨,增长22.39%,净增钢材1510万吨。一季度钢铁生产情况预示着2005年我国钢产量将至少净增5000多万吨。另据预测,全国目前一批在建钢铁项目将于2006年投产,2006年新增钢生产能力也将在5000万吨左右。

 

  今年上半年国内钢材市场呈现的供大于求态势已明显发出了产能过剩的信号。这种趋势,一方面使钢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又使市场层面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渐突出。这种情况提醒我们,随着今明两年新增钢铁产能集中释放,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逐步形成,预计下半年及明年这种局面将会继续存在,并逐渐加剧。

 

  另外,从钢铁及下游行业运行情况看,国内钢铁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明显变化。据统计,今年前4月,我国粗钢产量为280858万吨,同比增长254%,钢材产量295309万吨,同比增长237%,但同期下游行业增幅不大。以板材消费大户汽车行业为例,同期汽车产量同比增长只有148%。可以看出,今年以来钢材增幅远远大于下游行业增幅,由此构成市场层面有效需求不足、需求量减少局面。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下游行业对钢材需求减少的趋势将持续下去,钢材市场供需矛盾将逐渐凸显出来。

 

另外,从政策角度看,由于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过快,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钢铁业及上下游行业宏观调控力度,先后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比如自41日起,取消钢坯、钢锭、生铁出口退税,4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等等,这些调控政策表明,国家在钢材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政策导向已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鼓励出口转变为限制资源性高能耗初级产品出口,由此导致钢材出口量下降,无疑会加大国内市场压力。

 

分析员认为,中国钢铁行业所呈现出的阶段性产能过剩造成了国内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从而引发了国内钢价的大幅下跌。然而,这种态势又不能靠单纯地靠扩大内需和出口来得到抑制。中国钢企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其未来发展之路可谓充满荆棘,钢铁行业的“洗牌”格局有望呈现。

 

中国钢铁行业急待整合以改变行业深层次矛盾

 

与世界钢铁业的波动相比,中国钢铁市场价格的起伏总是呈现V字型,而不是相对平缓的波浪型。换句话说,就是每一次转折,不管是从降至升还是从升转降,变化幅度总是很大。这次的钢价暴跌再次显现出这种特点。这种涨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钢铁行业顽疾——产业集中程度不够所致。

 

根据《金属通报》2004年粗钢年产量的最新排名,2004年度入选的中国企业比2003年增加9家,达43家;与此相反,北美自由贸易区进入统计列表的钢铁企业则从2003年的18家减少到2004年的13家。中国钢铁行业结构分散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2004年国内钢产量大于500万吨的企业15家,钢产量占全国的45%;而2002年世界主要产钢国钢产量大于500万吨的企业占各自国家钢产量的50%至75%。专家认为,产业集中度不高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行业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我国是钢铁大国而不是强国,缺乏与行业上下游谈判的实力。

 

  产业集中度低,一方面加剧了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钢铁价格的大幅波动。有业内人士称,今年4月开始,尽管市场疲软,但全国钢材产量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地方中小钢铁企业从中“作祟”,为抢在7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颁布的整顿重拳出击前,加快多生产一些钢材,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短期收益,以致进一步扰乱了市场价格。

 

另一方面也削弱了钢铁行业在购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低,导致钢铁公司或进口商在进口铁矿石时不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各进口方之间相互竞价,铁矿石价格波动厉害,对钢铁业整体产生负面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并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其技术、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中国的钢铁企业应当加强与国内外钢铁原材料及钢铁深加工企业的合资合作,通过上下游相关资源的整合,形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低风险的钢铁产业链。而在这一过程中,钢铁行业的资产重组在所难免。

 

事实上,从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上也可见政府希望进行钢铁行业资产重组的愿望。如《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从原来计划从总体上限制规模,对百万吨级以下的小项目叫停,但现在改变为原则上不再新批项目,并由各地投资管理、外贸、环保、土地、银行等部门多头堵截,其中主要是在信贷方面予以限制。限制性政策对规模较小或者是尚未大规模进入行业的企业将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则意味着新的发展机会。此外,《政策》的目标是2010年前十家钢铁公司钢铁总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50%,2020年达到70%。因此,钢铁业重组应该是未来几年我国钢铁业的主基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必定将加速国内钢铁业的兼并重组。

 

另一方面,钢铁企业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也是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100年来,全球钢铁工业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重组,前三次的钢铁业重组分别确立了美国、日本、欧洲的钢铁强势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企业的国内并购已基本实现,正在向跨国并购迈进。相比之下,产业集中度较低的中国钢铁企业如不加快自身整合速度,就很可能成为跨国企业并购的目标。因此,与其被动应付外资的跨国并购不如主动走出。今后除有创新性技术或后续配套项目,扩大再生产的新基建项目都应停止。要推行科学发展观,进行宏观调控,钢铁业要兼并重组。单靠市场无形之手竞争太大代价过高,要有形和无形两手一起合作,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练好内功,依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相信国内钢铁生产企业从目前1000家降到100家之时,就是我国从钢铁第一大国变成世界钢铁强国之日了。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