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新政可保中国从钢铁大国转型为钢铁强国

2005-07-21 09:23:37    

历时两年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于7月20日正式公布。这将是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之后,第二个由国家发改委起草、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级产业发展政策。新政将以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引导我国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钢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中国从钢铁大国真正转型成为世界钢铁强国。新政的实施,对未来5~10年中国钢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意义深远……

 

新钢铁产业政策出台势在必行

 

2004年,我国钢产量达到2.72亿吨,连续9年位列世界第一。而自从21世纪以来,中国钢产量连续几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令世人惊奇。自1996年中国粗钢生产突破1亿吨以后,我国的钢产量一直在快速增长,由此带动了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2003年,钢铁工业增加值2824亿元,占我国GDP的2.42%。这说明钢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预测结果认为, 2010年需求量为3.4亿吨,不锈钢板为600万吨;2015年为3.5亿吨;2020年可能降为3.2亿吨,不锈钢板为800万吨。预计到2015年,钢的需求量会达到一个峰值,大约是3.5亿吨左右。此后会有一段平稳发展期,并有可能略有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钢铁原料紧张、资源透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纷纷呈现,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钢铁产业投资过热导致铁矿石需求飞快增长,并带动了铁矿石价格暴涨。暴利导致盲目扩张。无论大小,只要是铁矿企业,就能赚钱。小型铁矿企业如雨后春笋,在许多矿主的眼里,只有高利润,因而纷纷冒险扩大生产,生产事故不断。仅2004年发生的沙河铁矿事故,就造成65名矿工丧生。

 

其次,钢铁需求已经变缓,但钢铁投资仍然过热,产能过大。从2004年9月份起,我国钢铁出口量远远超出了进口量,同时,我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在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了2.1亿吨。我国的铁矿石进口量达到了全世界新增产能的2/3以上。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矿产资源的紧张。

 

再次,钢铁投资过热,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耗极大价格上涨,如焦炭,2004年产量达到2.38亿吨,较2000年整整增长了一倍;焦炭的价格也由过去一吨6 00~700元上涨到1600~1700元,涨幅超过一倍多。在焦炭生产过程中,排污环节多,排污强度高,排放出废水、废气、苯并芘等大量有害污染物,但许多中小企业却放任之;由于炼焦煤资源紧张,相当一部分焦化企业纷纷开发建设煤矿。不少的煤炭行业土法炼焦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少数企业“跑马圈地”,炒卖探矿和采矿权,扰乱正常的煤炭开发秩序,并造成炼焦煤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焦炭生产的原料正是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

 

第四,钢铁投资过热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我国目前钢铁用水的需求是整个国家用水需求的10%以上,北方严重缺水地区钢产量占全国总量50%以上,因为钢铁发展的不平衡,在这些地区,可持续使用的水资源量不到过去的30%,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因为水资源缺乏对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的压力。

 

上述的诸多矛盾引起钢铁成本剧增,造成了整个行业利润空间的减少,并导致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区重复建设、产品品种质量差、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严重问题。所以,经过两年酝酿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已经势在必行。

 

新政为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政出台的目的在于鼓励企业联合重组和跨地区资产流动。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这就必然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导向整合现有企业,控制新项目,布局向沿海沿江地区转移等。其核心内容相应地为政策目标、产业技术政策、产业规划政策、布局调整政策、企业组织结构政策、行业准入政策和贸易政策等。

 

纵观当前钢铁产业布局,有许多企业的布局是不合理的。在全国74家重点企业中,有18家企业设在省会城市,有34家设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2000年以来,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华北地区和缺少能源而钢铁本来就集中的华东地区又新建了一大批钢铁企业,致使总体布局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也为以后结构调整留下了隐患。针对以上情况,新的产业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和利用国外资源等因素,新增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结合。

 

目前,我国广东、广西、福建、辽宁等沿海地区都规划了大型钢铁企业,其长远规划都在1000万吨级甚至2000万吨级以上。沿海地区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交通运输等便利条件,利用国外资源与能源方面具有优势。与此同时,许多内陆钢铁企业也要发展。因此,如何平衡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也成为产业政策中的一个难点。国家在这方面的决策也非常慎重,如首钢曹妃甸项目是综合考虑了首钢的冷轧热轧项目已经获得审批、北京奥运会、首钢搬迁、河北省压缩760万吨钢铁规模等因素而确定的。该项目有望成为沿海地区建厂与城市企业搬迁的一个示范,国家也希望将它作为钢铁工业布局调整的一个尝试。

 

由于钢铁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新政从技术与企业规模两个方面设置了进入钢铁行业的门槛。由于中国钢材品种目前以长材为主,新政规定今后以板材为发展重点,在设备上应以大型化为发展方向,例如高炉要达到1000立方米以上,转炉在120吨、电炉达到70吨以上等。在企业规模方面,跨地区投资的钢铁企业当年的钢产量要达到500万吨以上,特钢企业要达到50万吨以上。外资企业要投资中国钢铁企业,当年钢产量要达到1000万吨以上,特钢企业要达到100万吨以上。

 

新政鼓励钢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实现跨地区的资产流动,提高产业集中度。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我国前10大钢铁企业产量应达到总产量的50%,到2020年要达到70%。并提出要培养一到两个3000万吨级的企业与几个1000万吨级的企业。据统计,2004年,我国前15大钢铁产量只占总产量的45%。可以想象,如果要实现上述目标,光靠企业自己投资扩大规模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联合重组等手段。预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成为今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国家发改委也希望国内的大型企业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新政可视为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力

 

历时两年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于7月20日正式公布。这将是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之后,第二个由国家发改委起草、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级产业发展政策,对未来5~10年中国钢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大影响。

 

首先,钢铁新政通过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等一系列规范约束,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置于一个相对有序的环境之中,使钢铁业的发展同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相协调,尽可能地避免钢铁业盲目投资所造成产能过剩,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新政实施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钢企将有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则将被兼并或淘汰,整个钢铁行业将得到新的整合。专家预测,重组的企业可能会占中小企业的1/3,而剩下的一部分将会选择退出市场。规模扩大的企业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成本降低。同时, 100多万产业工人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其次他促使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不仅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钢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对中国从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实现的质的变化起到催化作用。

 

其次,从地域上看,根据新政确定的“鼓励钢铁企业优先布局在大港口”的原则,东部沿海地区的钢铁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国内消耗的铁矿石有40%-50%依靠进口,而在铁矿石成本中,有30%是运输成本,因此港口城市作为大型钢铁企业的所在地有着运输上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可以降低钢铁成本。

 

第四,产业政策出台后对中国钢铁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既有利于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同时对于世界钢铁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国钢铁业目前已经显示出了较发达国家钢铁业明显的竞争潜力,并且这种竞争力仍然在快速增长。目前,宏观调控以来中国钢材市场格局的变化已经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钢材市场的发展形成重要影响,如果国际钢材市场发生明显变局,那么中国钢铁业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类产业竞争也会有所加剧。因此,国际钢铁界对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及钢材市场的趋势一直高度关注。而我国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减缓对中国钢铁业的担忧。

 

新政的出台,将以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引导我国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钢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中国从钢铁大国真正成为世界钢铁强国,其意义深远。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