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冲击波”正从中央放射到地方

2006-01-16 09:33:05    

一谈到GDP,从上倒下没有哪个官员不关心的,这就是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GDP发展观”。自从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调整后的GDP总量之后,全国各地GDP的调整就变得颇为敏感。1月12日,有媒体披露,经普查数据调整后,全国31个省(市、区)GDP总量排名,共有5个省(市、区)位次前移,7省(市、区)位次后移。可以说此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全国经济总量排序的变化不仅暴露了各地在GDP统计中的问题,还预示着各地在全国经济中的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最为重要的是这将对某些地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各省GDP排名调整无异于一场“地震”

 

在1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公布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中国GDP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情况:2004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三次产业比重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93%。

 

国内外各大媒体一下子炸开了锅。因为,中国的GDP原来如此庞大,大到还有2.3万亿GDP被漏报。而此后所牵扯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是:中国GDP是否还存在被低估现象?中国统计体系的问题到底有多大?先前对中国的评价是否真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否会由此进行调整?中国各省的GDP调整会出现怎样的状况?这些问题都成为各大媒体争论的焦点。

 

就在争论仍在持续的时候,中国各省调整后的GDP总量逐渐被公布出来。经普查数据调整后,全国31个省(市、区)GDP总量排名,共有5个省(市、区)位次前移,7省(市、区)位次后移。这样一来,经济普查不仅一下子就改变了各省(市、区)原先排定的“英雄座次表”,更由于其挤干水分的作用而再次引起各方的强烈关注。

 

在分析员看来,各省(市、区)在经济普查后的GDP排名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有两个原因非常重要,第一、GDP经常被作为当前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在国内很多地方,GDP数字高,说明干部能力强,可能升迁;数字低,就被认为分管官员能力不行,不但升不了官,还可能被“末位淘汰”。第二、由经济总量的排序所产生的国家政策倾斜,国家以及区域经济现象中的话语权。现在国内的很多省份都想挤进“万亿俱乐部”——也就是实现GDP总量超过一万亿的目标。而由此带来的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中央政策支持将是巨大的。而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也更加深化了这种“话语权”的争夺战,简单说就是GDP总量的比拼。

 

因此,就有人开始考虑对GDP注水。数字显示,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相当于中国西部地区十一省一市的GDP总量。

 

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统计部门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数据准确。比如说从2005年起省级GDP数据要由国家统计局联审,比如说进行经济普查。

 

从此次经济普查结果来看,经国家统计局抽查,数据填报的综合差错率仅为4.9‰,让这些注水数字无所遁形,于是共有12个省2004年GDP数字将下调。

 

又是第三产业的原因?

 

有消息表示,经普查数据调整后,全国31个省(市、区)GDP总量排名,共有5个省(市、区)位次前移,7省(市、区)位次后移。

 

北京之所以能是此次排名上升最快的省(市、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普查让北京找回了大量的服务业产值。数据显示,在北京市增加的1777亿元经济总量中,有1544亿元来自第三产业,占全部增量的比重高达86.9%。北京市的三大产业的比例也从普查前的2.4∶37.6∶60.0转变为普查后的1.6∶30.6∶67.8,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

 

普查让北京市服务业GDP增长了很多,于是就把原先排名靠前的省(市、区)挤了下来。

 

北京此次前进五位,湖北、福建、湖南、黑龙江、安徽五省位次就只能依次下调。同样的情况还有陕西省。据了解,此次陕西位次由第22位上升到了第19位,超过了原先排在前面的云南、天津和吉林。

服务业决定各省排名,江西省的例子也说明这一问题。江西省之所以普查前后GDP总量基本不变,排名也不变,就是因为江西服务业创造的GDP普查前后变化不大。据江西省经济普查办公室主任介绍,经济普查后江西省2004年GDP总量为3456.70亿元,与常规统计的3500亿元基本持平。变化不过是“第二产业的比例比原来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

 

从已经公布其他地区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增加也是排名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2004年度河南省经济总量修正为8554亿元,比初步核算数8815亿元下调261亿元;四川省经济总量修正为6379.6亿元,下调176.4亿元。这些GDP总量下调的省(市、区)经济普查后第三产业的产值也都出现了增长,总量下降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产值下调。

 

以河南省为例,调整后的河南省2004年度GDP从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了2.12亿元,第二产业减少了333.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了69.84亿元。四川省经过此次经济普查,规模以下工业的GDP增加值也比快报减少了192亿元。

 

据了解,山东、江苏、湖北、辽宁等省份也都如此。

 

在分析员看来,此次各省排名顺序的变化很多都发自第三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第三产业的地位正在进一步提升,而那些名次上升的省份会更加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其他的位置没有变化或者下降的省份也会对第三产业刮目相看。

 

“榜首”之争加快统计体制变革

 

广东与山东围绕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争夺曾经难分难解,而且山东大有赶超广东的势头。不过,随着经济普查对各省GDP的修订,广东终于可以暂时不再听到山东紧追的脚步了。

 

虽然时至今日,山东省仍没有公布经济普查后修订的地区GDP数字,但这一具体数字却被广东省统计局“踊跃”公布了出来。据广东省统计局局长卜新民对外透露,调整后广东2004年GDP相比“老二”山东的优势,将由550亿元拉大到3800亿元以上。而广东能拉大对山东的差距,主要是因为“虽然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广东多300多亿元,但后者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远高于山东,从而使广东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总额高过山东。”

 

而调整前的公报数显示,2004年广东省GDP为16039.46亿元,排第一;山东省GDP为15490.73亿元,排第二。山东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度成为最有希望超越广东的省份。甚至有报道说,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2006年山东就有可能超越广东。

 

就在去年上半年各省数据公布的时候,面对山东紧追不舍、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曾直言“形势严峻”。因为当时人们发现,尽管广东的GDP仍居全国第一,领先山东,但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方面,山东却首度超过广东位列第一。当时更有学者预言:“从全年看,山东成为第一工业大省问题不大。”还有人预测,广东把GDP的全国头把交椅让给山东只是时间问题。

 

分析员认为,在上面广东与山东的整个竞争过程中,GDP调整的意义已经很明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名永远比第二名更加引人注目,所以争当第一的心态让两个省在各自的经济发展态度上都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个是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排头兵地位,另一个则铆足精神赶超第一名,这种微妙的变化会不自然地传导到各自的统计系统。

 

而随着新的GDP统计结果的公布,关于“第一之争”暂时偃旗息鼓,但是这种存在于统计系统内部的问题却给今后的改革埋下了伏笔,也许国家统计局对各省(市、区)统计局数据的重新审核正是这种伏笔的一种表现形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