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海争端最新动态管窥中日走出“政冷”的前景

2006-01-20 09:55:39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必须力争和平发展,以建设性的协商妥协换取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中日两国能够稳步打破“政冷”的坚冰,则不但中日“经热”局面将得以延续,甚至两国关系也有望走出“战争—和平”不断轮回的历史的宿命论。正是在中方有理、有利、有节的正确斗争策略下,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日前表示,现在不会批准本国石油企业在具有严重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石油天然气……

 

日本总算开始表现出“应有的”理性态度

 

  据日本媒体最新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14日在日本和歌山县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他现在不会批准日本石油企业在具有严重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石油天然气。二阶在谈到日中两国正在磋商的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时说:“国内有人说,日本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试开采,但我不主张走这条路。说些‘窝里横’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即使同中国发生冲突也解决不了问题,东海油气开发问题应该通过同中国进行坚韧不拔的谈判,解决双方分歧,这才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一向对中国持强硬态度的前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去年7月授予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有争议的“日中中间线”日方一侧海域的试开采权。日本《朝日新闻》认为,从程序上来说,只要帝国石油公司提出申请,就应当批准该公司进行试开采。但二阶的讲话已经表明,即使帝国石油公司提出试开采申请,目前也不会批准该公司进行试开采。  

 

  1月9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与日本亚洲大洋洲局长佐佐江贤一郎以及资源能源厅长官小平信因等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举行了“中日东海问题非正式会晤”,双方达成了一些原则性共识,并商定1月下旬或2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四轮中日东海问题正式磋商。小平信因曾表示,“共同开发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据日本方面透露,中国将在第四轮正式磋商中提出共同开发的新建议,努力打破中日在东海油气开发问题上的僵局。

   

理性处理争议是解决中日东海争端的唯一正确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讲原则,讲利益,讲妥协。

 

  我国对东海油气资源的主权诉求,有理可据,有法可依。坚持我国对自己合法利益的诉求,就是原则。获得属于我国的天然资源,就是我们的利益。坚持我们的原则,就是我们的利益。

 

  然而,利益有大有小。一个国家有其至关重要的利益,也有重要利益,还有更多的一般利益。对于我国,与世界共同和平发展,就构成了我国的核心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我国自己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以我为主,并为此配套资源,这就构成了我们核心利益的第一分量。与此同时,必须力争和平发展,尊重他国想法,避免冲突对抗,以协商妥协换取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构成我国核心利益的第二分量。两部分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平行不悖。

 

  目前我国正在开发的“春晓”等油气田所在,位处我国大陆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也在日本主张的中线的中国一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在我国合法开采区域之内。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对日本不必谦让,要据理力争,因为这是咱家的地,日本必须尊重。

 

  但日本认为,因为这些油气田离开日本认定的“中线”太近,恐怕会由于海底地质结构原因,引起“中线”以东海底资源向南部海域地下流动的可能,因此它要求与中方分享中方已经取得的这一地区的海洋地质资料,以判断是否可能出现所谓的“虹吸”现象。

 

  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中方认定自己在理,日方仍然难以接受。对于这样的争议,如果双方都只认自己的理,势必引发国际争端,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国际冲突。而要解决国际冲突,通常就有那么三种做法。要么诉诸武力,通过武装冲突甚至战争来解决问题;要么双方都同意把争议送交国际法庭,由其仲裁判定,而冲突各方必须接受裁决结果;要么通过双边协商,以互谅互惠精神达致妥协,从而以和平方式化解争端。

 

  采取武力维护权益的做法,虽然颇讲尊严和原则,但不符合共同和平发展的原则,因此不是上策。采取国际仲裁的办法,倒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其风险是,因为争议双方必须接受仲裁结果,因此各方均须做好接受“完全无法接受”结果的后果,因而这种方法仍非理想,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让自认为本属于自己的国土或资源交由一批各国法官来裁断。上述两条途径均不理想,余下的只能是争议的当事方直接见面,用智慧而不是以武力,靠自己而不是靠法官,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我国与20个周边国家接壤,已经同6个邻国完全解决了边界争端,并同另一个国家部分解决了领土纷争。2003年,我国又同东盟十国共签《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其他签约方共同承诺,“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对争议领土尚且可以如此宽宏,对争议资源的谈判更应遵循同样的准则。在中日之间,对我国国土钓鱼岛的收复都可以搁置,同样发生在两国之间的资源之争,就更应采取同样的原则——协商谈判,和平妥协。

 

  当然,妥协的内容,不应是我国开发的“春晓”,那是我国专属经济区和日方提出的东海“中线”均认定的中方资产。中日双方要谈的事情,当然包括日本所提“中线”的合法性,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分歧解决之前,妥善处理由双方海上划界所产生的利益冲突,至少是联合开发分歧区域中的自然资源。

 

  讲妥协,并非中国一家讲。没有日本的妥协,也就没有我国的妥协。我们也要鼓励日本讲妥协,而非一味讲“原则”。更有远见的人士,不妨再想一想,当海上油气资源开采完毕后,中日还要做点什么呢?其实,在那天来到之前,中日就得不断合作,开发下一代资源技术,保障两国和世界的共生同荣。

 

稳步走出“政冷”对中日两国具有非同寻常意义

 

分析员曾在060117期《亚博经济》战略关注栏目中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政冷经热”已经成为世界上越来越普遍现象。中日经贸的总体发展与“政冷”并无明显因果关系。毕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中日两国政府都只能在有限范围和程度上去影响经贸关系。一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二是日本市场增长空间相对较小;三是日本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下降更加明显,而中国市场对日本的重要性却在迅速提高。以2005年为例,中国对日本出口占中国总出口比重的大约10%,而从日本的进口约占中国总进口15%。分析员认为,即使中日关系中的“政冷”再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两国经贸关系也还是会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分析员当时曾经指出,中国要善于拿捏“政冷经热”的“度”,“政冷”是中国必须接受的现实,而经贸却不一定会同等程度的“趋冷”。实际上,每当我们立足于最坏准备的时候,情况也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转机。应该说,尽管中日“政冷”的总体态势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但出现局部缓解还是可能的。就东海资源争端一事看,正是中方有理、有利、有节的正确斗争策略迫使日方向理性方向转化。

 

按照正常的设想,即使中国勇敢地面对中日“政冷”的局面,也未必会招致“经冷”的结局,这是由两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决定的。而如果中日两国能够不断打破“政冷”的坚冰,则不但中日“经热”的局面将得以延续,甚至两国关系也有望走出“战争---和平”反复轮回的历史的宿命论。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