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终于迎来“黄金发展期”

2006-01-24 08:55:37    

 

国无文不立,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活力,综合国力就难以持续提高。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朝阳产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最近成为北京、上海、山东等地两会的热点议题。执政党审时度势将文化产业纳入总体发展战略,使中国文化建设迎来新世纪的“黄金发展期”……

 

京沪两会描绘创意产业蓝图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15日在向人代会作报告时提出,北京市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文化会展以及古玩艺术品交易等六大产业。2010年要初步把北京建设成“创新型城市”。已将大山子艺术中心(“798”艺术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列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位于亦庄西部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将投资100亿元,准备引进迪斯尼等旗舰级企业。据了解,为推动产业替代和结构优化升级,北京将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上海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和都市型工业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10年时间,建成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用20年时间,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背景解读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出现近2.3万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强大文化消费需求,人均GDP超过1490美元、特大型城市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社会发展催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喷发期征兆显现;同时已经形成文化经济的诸多亮点,文化产业近几年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中国文化供应链和产业链完善度低,对比汹涌的文化需求大潮,中国文化产业的有效供应力、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严重不足,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富于震撼力的当代文明建设成果,尚缺少适合于强势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和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文化产业国际品牌阵容,也同样是事实。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表达的是真抓实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民族意志。

 

    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变首先发生在国家治理思路和模式层面:从国家管文化办文化,开始向政府管文化、由社会多元建设力量办文化过渡;中国文化建设开始关注需求,贴近市场,让可以产业化的部分大步走入市场。民营资本涉足文化产业蔚然成风,据文化部系统的统计:在其管辖范围的文化产业,非公经济所创增加值已占增加值总量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2005年8月3日至8日,新华社连续播发《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宣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文化部等五部委《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或文件,则标志着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生产力良好体制环境与政策环境的初步形成。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的配套鼓励性文件,以及国务院2005年9月实施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化部和信息产业部《关于网络游戏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与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政府为翻译书埋单”的措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等等,共同为发展文化产业传导出如下信息:

1、众多文化行业的准入门槛国民化,从而为组织浩浩荡荡的社会文化建设力量开辟坦途。    

 

2、政府引导行为的清晰化,从而使多元文化置业者、投资经营管理者的决策选择,有了诚信度基础。

 

3、推动文化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扶持优秀中国文化品牌、强势民族文化的供应商和服务商的成长。    

 

由此联想到当国际性重大主题性文化活动纷纷落地中国后,吴仪副总理曾作出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经济发展在21世纪前10年的两个推进器”的论断,综合观察国内外条件,中国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确迎来历史上空前的跨越式发展机遇,我们将要进入的“十一五”时期确实是文化产业的“黄金发展期”。

 

文化产业“五千亿蛋糕谁来吃”

 

专家估计,到2005年,我国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将超过5000亿元,文化产业的前景显然广阔而美好。问题是,如此大的蛋糕谁来吃、怎么吃?

 

文化与经济结合造就了文化产业。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支持下,新的文化产业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大。美国的影视业成了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竟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可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提并论。

 

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太晚,虽然增加值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直到目前还只有300亿元左右,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将吸引外国文化产业前来激烈竞争。参与这场竞争,无疑有益于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要考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换句话说,5000亿元的文化产业大蛋糕是不能拱手相让的。 

 

充分借鉴外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当前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出席两会的文化界代表委员谈到,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积极进行政策创新。

  

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反对地方保护和垄断,加快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尽快形成大文化发展新格局,尽快形成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主体力量。有代表形象地比喻道:5000亿元文化产业这块诱人的蛋糕,我们是要吃的,但要有目标、有步骤地去抢着吃!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应该说,沪深京三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有所长,都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正因为如此,就更应该避免同质竞争,更应该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它不像发展房地产等行业,可以立竿见影,拉动当地GDP的增长。因此,不要急于指望它出数字,而如果出不了数字,就轻易把它抛弃,也是有害的。

 

    实际上,创意产业在国外已流行多年,它是指一些以文化艺术创意为增值手段,以知识产权保障收益的行业。国外的经验表明,发展创意产业需要产业政策的引导,这一点,北京、上海等地都已明确要有政策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还要创造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美国的硅谷曾经是中国模仿的对象,中关村就曾以中国的硅谷自称,但事到如今,恐怕早有结论。因此,环境比政策重要,更比管理重要,对电子产业尚且如此,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更是如此。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这个宽松的环境首先要有利于创新。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说,我们不仅要进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还要文化创新。英国可以说是最早将“创造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的,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因此,我们期待北京即将制定的政策,要把鼓励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加大保护力度。试想,如果某企业开发出一个动漫产品,第二天北京街头就到处可以买到盗版产品,那么,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就真的是没希望了。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