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份物价指数增幅低于市场预期

2005-02-25 11:05:17    

 

 

2005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4年同月上涨1.9%,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8%。与2004年12月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6%。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2004年同月上涨5.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7%,比2004年全年平均涨幅略有下降,比2004年12月均下降1.3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CPI价格指数,全国31省(区、市)中有30个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04年同月上涨,上涨幅度在0.2%至4.2%之间。在分类别中,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价格上涨达到14.2%,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0%。

工业品价格指数中,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9.6%,涨幅比2004年12月下降9.7个百分点;原料工业上涨11.5%;加工工业上涨3.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2004年同月上涨0.3%,涨幅比2004年12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3%,衣着类上涨0.7%,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1%,耐用消费品类下降3.4%。

1.9%的CPI同比涨幅比市场预期的要低,甚至有些出乎意料,此前市场对CPI涨幅的预期是2%。部分专家指出,这种趋势显示2005年中国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得到逐步缓解,紧缩性政策在短期内将不会出台。

 

1月份物价指数状况不能代表2005全年CPI指数增势

虽然CPI增幅放缓,但一些隐性的因素仍然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压力。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广东省2005年的劳动力缺口大约为100万人,劳动力短缺必然会提升工资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而1月份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了CPI的上涨,这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推动通货膨胀。

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测2005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4%左右。2005年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大。过去三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累计上涨26.3%,上涨的势头仍在延续,这种趋势将加大对今年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滞后影响。

2005年一季度,CPI的增幅会持续2004年第四季度的下降趋势,继续保持下探,估计其增幅会在3%以下。但是,2005年全年CPI走势仍将受粮食价格因素的影响。而粮食价格将取决于粮食播种面积、气候环境影响、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农业生产政策等因素的变化。但是,由于粮食收成的统计往往存在滞后性,因此,2005年的过冬粮食收成以及春播状况将作为影响粮食价格的重要指标。尤其春播是预测粮食产量的重要预期指标,所以粮食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又受预期因素的影响。由于2005年的粮食生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是2004年的延续,因此,关于粮食价格的诸多影响因素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相信,发改委正是按照上述逻辑与假设对CPI指数进行预测的。但是,对粮食价格有重要影响的气候环境因素是难以准确预计的。风调雨顺是2004年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而2005年一旦发生大规模洪涝或旱灾,中国粮食的价格仍然可能大幅增长。那时,CPI的增幅也许就不是上涨4%的问题了。

从CPI分类数据来看,粮食价格上涨贡献率最高,而这个价格的上涨将是持续的,另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共事业价格调整。他表示,1月份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0%成为CPI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水、电、燃料、旅游门票等公用事业的价格改革,还将带来涨价因素。1月份的数据偏低并不能代表全年,2月、3月还有增长的可能,CPI增长数据仍然有待观察。

 

1月份CPI指数增幅下降并不能排除2005年加息可能

央行行长周小川21日曾表示,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工作,密切关注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密切关注各类物价指数和资产价格的变化。这表明物价指数CPI仍然将是央行货币政策决策密切关注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CPI只是央行货币利率调整中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不能将1月份数据走低看成加息预期强烈减弱的信号。中国加息的压力仍然存在,央行最近发布的数据表明,1月份中国储蓄存款出现同比少增,2004年第四季度的存款增长相对前三个季度也是少增,在中国银行业“短存长贷”的结构性问题还存在的情况下,存款是关乎金融安全的重要数据,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储蓄资金流动性,但连续的存款少增威胁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国内再度加息的压力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将继续稳步加息的预期下,给中国提供了更大的加息空间。

CPI数据再次显示了目前的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减少,也证明了政府当局所采取的相关措施非常有效。和一些经济学家观点相背的是,中国的通胀指数不仅呈下降趋势,而且公布的经济指数都比预期数据要低。从通胀数据来看,利率水平应该继续保持稳定。但分析员认为,就此认为央行没有可能再度升息将步入误区。一方面,通胀数据透露,政府有进一步放松银根的空间,而此举将带来未来通胀再次抬头的预期,另一方面,从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汇率的走势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确实有一定减弱,这也为升息减少了障碍。此外,央行最近发布的数据表明,1月份国内储蓄存款出现同比少增,升息确实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储蓄。尤其是美联储的持续加息以及将继续稳步加息的预期给中国加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工作,密切关注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密切关注各类物价指数和资产价格的变化,密切关注国际收支情况,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调控成果。讲话表明物价指数CPI仍然将是央行货币政策决策密切关注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央行副行长李若谷日前回击了“中国进入加息周期”的舆论论调,但他也表示如果必要,央行也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外汇占款压力仍在增大对加息的需求

外汇储备增加与央行外汇占款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其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反映就是外汇占款。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对外汇实行“强制结汇制”,即企业持有的外汇资金必须卖给中央银行,如果在中国的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过多,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稳定,也必须进行“全额收购”。

据统计,2005年元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95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其中进出口分别增长24%和42.2%,实现贸易顺差64.8亿美元,创下历年元月顺差的纪录。高额的贸易顺差将使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加,这将增大外汇占款压力;同时,一季度到期的央行票据将有3000多亿元,因此央行回笼资金的压力很大。

此外美联储目前已连续6次加息,这导致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与美国隔夜拆借利率从持平变为倒挂。如果美联储升息导致外资流入减少甚至发生逆转,这对经济的影响将很大,央行不会坐视不管。可以说,美联储的连续加息为中国打开了升息空间,增大了中国加息的可能性。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