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二次煤电联动前夕的思考

2006-03-06 09:13:31    

 

2006年新年第一天开始上演,并延续至今的煤电新一轮拉锯战,或许最终还是要通过一道“金牌令”做个了结。从近日召开的“2006年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分析预测会”上获悉,第二次煤电联动方案正待国务院批准。据悉,在国家发改委日前已上报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请示》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

 

第二轮“煤电联动”重庆市率先破冰

 

在日前举行的2006年重庆市煤炭订货会上,重庆市物价局提出了一项电煤价格调整意见:从4月1日起,重庆市重点合同电煤每吨将上调16元(含税);重煤集团供珞璜电厂重点合同电煤与其他煤矿实行同质同价,即在以上价格基础上每吨再提高10元;煤炭企业的内段运输费用每吨将提高3元。

 

重庆市已将有关方案提交发改委。据了解,考虑到发电企业的经营情况,本次电煤涨价产生的影响将全部通过实施煤电价格联动疏导,具体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市政府常务会通过后执行,其中民用电价格将通过价格听证后确定。

 

此外,去年由于部分煤价未纳入电煤联动范围,陕西发电企业亏损进一步加大。陕西7大发电企业已经共同提出了启动第二轮煤电价格联动的请求。一旦国家发改委出台电价调整政策,陕西省将予以落实。

 

但五大电力集团一负责人称,今年的煤电之争,最大可能是以部分地区煤价稳定、部分地区煤价小幅度上涨、煤电进行第二次联动、电价出现相应调整作为结束。从目前煤电双方合同签订的情况来看,今年煤电企业矛盾进一步激化、双方在价格上的僵持到了国家行政命令都难以缓解的程度。计划电与市场煤之间的矛盾如果单纯依靠煤电联动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煤电联动等待新政策

 

尽管第二次煤电联动目前尚未获得国务院批复,电力方已经做出了自己的测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燃料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煤电联动的调整周期,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周期。我们目前的测算结果是,电价可能涨一分,也可能涨二分。外界所说的涨一分只是我们的预测方案之一”。

 

在等待新政策的微妙时刻,电力企业并不乐意像往常一样被人们视为“电老虎”,“全线亏损”的说法不期而至。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解释说,去年实行的第一次煤电联动后并没有完全消化电煤涨价,以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的数字与2004年6月至11月相比较,电煤涨价的“遗留问题”仍然没有彻底卸下发电企业的包袱;再加上铁路运费每吨调高2.9元,煤质下降影响价格每吨上涨8.3元,仅上述三项因素就使煤电联动综合缺口达到26.23元2吨。

 

也就是说,在电力企业看来,第一次煤电联动的效果并未达到为发电企业完全减负的目标,而发电企业每购一吨煤就有积存26.23元的“负担”没有被消化。不过,煤电联动也给电力企业带来“礼物”。自去年5月1日国家启动并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方案以来,发电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亏损的情况明显好转,利润自7月份开始连续实现同比正增长,全年规模以上电力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38亿元,同比增幅是两成以上。

 

如果第二次煤电联动获批,它是否再次给电力行业颁一张涨价“通行证”?依据规定,涨与不涨将视今年的电煤合同签订情况而定。如果单从今年连开十几天的“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来判断,人们根本看不到这张二次“通行证”发放的时间表。1月1日开始,几万人浩浩荡荡开进济南开了十多天的煤炭订货会,最终不欢而散。

 

打破煤电博弈僵局的思考

 

究竟是怎么才能“打破”煤电博弈的僵局?

 

第一条,施压。最能体现这“压”的,就是年后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和交通部三家联合下发的“紧急通知”,通知中“要求”:“尚未签合同的部分重点煤炭、电力企业,必须抓紧工作,在2月份之内完成全年电煤合同和运输合同签订任务。”其实,一个“必须”,并不足以令煤电两家感到压力;关键,还在后面那句:“在2月份之内完成全年电煤合同和运输合同签订任务”。业外人士或许不知这句话的厉害,可业内人士都知道那意味着:煤炭将运不出煤矿,火电将断“炊”;即便以后通过求爹告奶的关系疏通,可从铁路方面获得“计划外”车皮,但那必得多掏钱,付出高昂的运输成本代价。中国铁路是自然垄断行业,铁路运力又供远小于求,这令铁路成为“老大”。70%以上的产品销往火电厂,70%的煤炭又仰赖铁路运输的煤矿,如果不与火厂签订合同,接着在规定的时间依据煤炭销售合同与铁路签订运输合同,那就无异于自蹈死地。发改委显然知道个中奥妙,这才拉了铁道部和交通部来陪着“紧急通知”。说穿了,“紧急通知”,其实就是借了铁老大来向煤电两家(主要是更多依赖铁路的煤炭这一家)施压。这一招,不必怀疑,绝对是立竿见影。

 

第二条,放话。放啥话?放话煤炭可以适当涨价。还是在那份名为《关于继续做好部分电煤价格协商,保障2006年煤炭电力生产供应的紧急通知》中,国家发改委表示,“鉴于多年形成的电煤重点合同价格与非重点合同价格存在一定差距,适当提高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也有其合理性”。对于这一措辞,煤炭企业人士理解的是“国家支持煤价上涨的一个信号”;而电力企业也认定,国家的意图是电煤价格可以“往上提一提”。

 

但发改委自己说过不再干预,于是只好变样遮遮掩掩地放话:允许煤炭提价,但最好别提得太多,免得电厂不能接受,我也难堪。不过,如此欲说还羞,显出的是发改委的尴尬——想干预却又不能干预、不能干预却又不得不干预。

 

第三条,和泥。就是在煤电两家争斗中和稀泥。有消息披露,对于煤电两家,“发改委曾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要求双方“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工作”不说了,那是白表情;发改委和稀泥使出的关键两招是:先向煤电双方提出,可以先“签量不签价”。后是通过媒体放话,已经向国务院提出实施二次“煤电联动”。在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请示》中,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提出,“继续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煤电联动”,说白了,就是缺少监控能力的政府部门面对“电老虎”的要挟,无法推进电煤价格市场化,所采取的一种妥协——要动都动,要不动都不动。其结果,必定是煤、电价格的共同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在电价受国家管制的条件下,煤炭涨价必须听电力企业的。想来,如果煤电博弈最终不能达到妥协,发改委将使出的最后一招,就是这“煤电联动”。但这样的和稀泥,实质其实还是半市场、半行政的干预。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僵持甚久的电煤僵局“打破”,不是“煤炭价格彻底市场化”的成功,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羞羞答答的干预,毕竟不是市场化博弈期待的“另一只手”的作为。发改委的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其实正好揭示了一个现实:出发点再好,脱离了实际未必能办成好事。当市场机制并未成熟到可以让煤电企业自由博弈,实现双赢,政府可以彻底放手的地步时,急着“彻底市场化”必陷于尴尬境地。看来,国家发改委已经需要坐下来用冰块敷一敷太过发热的头脑,认真反省:“煤炭价格彻底市场化”究竟失算在哪里?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往前走,引导和操控煤电博弈的下一个落点又该在哪里?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