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将引发新一轮的失业危机

2006-04-29 09:32:13    

我国出现产能过剩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增长方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也有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进行宏观调控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如何解决产生产能过剩问题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有:第一,在解决供给方面造成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从需求方面创造解决和防止出现这一问题的条件。第二,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体制上防止出现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与地方利益有直接关系

 

  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人大代表和经济学家普遍提出2006年在很多领域会出现产能过剩的观点,并予以质疑批评。因为一轮经济过热后,社会总要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国家是迟早要埋单的。专家们认为,中国工业领域的很多产能过剩虽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更多则是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导致的。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市场和产品价格竞争激烈、银行呆坏账大增,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就业水平,甚至带来更多国际贸易纠纷,最终减缓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成为当前政府重要的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热烈探讨。

 

造成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很多是由有些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的不合理造成的。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盲目拉动地方GDP增长率,一些新上任政府官员唯投资项目为先,只招商不安商,大搞“项目运动”,脱离了市场的全局观和发展观;而一些银行和企业往往只听地方政府的话,放贷、投资建厂,对市场经济已经麻木了,单纯认为投资都一定有回报,实则不然,市场是不以这些意识为转移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决定了很多投资是要失败的,是没有回报的。再者由于大部分银行靠存贷利差“吃饭”,有贷才有利,但当政府和银行支持的产品项目已经严重过剩时,方大呼后悔。这几年银行呆坏帐虽有所下降,但仍在高风险位运行,存贷等金融机制改革创新的滞后和投资机制的不完善决定了其风险依然巨大。更多的地方是政府、银行和企业的短视行为造成了今天很多产业供过于求的局面,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缺乏战略决策,企业领导长的三五年一换,短的一年半载一换,正是不同上任领导的不同决策使得大部分中国企业只能领三五年风骚。当然内需不振,消费增长乏力,也导致了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的潜在危机是加剧失业

 

国家统计局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加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一些行业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仍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仍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仍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是2004年底的1.3倍,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与产能过剩相伴而生的是,企业的效益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加。钢铁行业前10个月产成品库存增长49%,利润增幅仅11.2%,同比回落52.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调查得出如下结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如果不抓紧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明显加剧,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就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产能过剩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产能过剩的潜在危机是加剧失业,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同时增加了一般人就业难度。产能过剩引发企业利润下降,而更多非公有制企业将来承担这块成本,这些企业势必要通过减员来吸收消化这块成本负担。据统计,中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来自非公有制企业。一旦减员,甚至只要不再吸纳新的劳动力,就会使整个失业人口急剧增加。

 

从历史经验看,化解产能过剩必然要付出相应代价。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初期,产能过剩就是通过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解决的。有专家认为,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甚微,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则相对明显。另有专家表示,产能过剩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导致严重的失业问题。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1996年,出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失业高峰。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当年底城镇的登记失业人口是530万,失业率为2.98%,仅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但事实上,当年仅下岗职工就接近800万,当年失业人口约1300万,失业率接近8%,比上年翻一番还不止。造成当时失业人口急剧增加的原因是,1996年正好处于上一轮经济增长高位回落期,前几年经济高涨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高产能开始大量释放,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企业利润大幅下降,预算内企业的净销售利润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年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7.6倍。当前我运行状况与上次失业高峰爆发前有不少类似之处:都是刚从本轮经济高点开始回落;都面临着前期形成的高产能开始释放的局面;企业利润都在急剧下降。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经济状况甚至比当年还要严重。有关资料显示,前几年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又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就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的产能过剩局面之严峻也将前所未有。

 

那么,新的一轮失业高峰是否会接踵而来呢?一个不利的因素是,国有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已经不占主要地位。这些年来,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非公有制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即使不“减员增效”,只要不再吸纳新的劳动力,一年新增1000万的劳动力无处消化,就会使得整个失业人口急剧增加。

 

产能过剩与失业危机直指宏观调控

 

从各种迹象看,各界尽管对失业问题一直较为关注,但是很少将产能过剩的影响考虑其中,因而对即将到来的困难缺乏充分认识和必要准备。未来二三年内失业增长是一种必然,因此未雨绸缪会减少危机来临时的应对失误。从缓解产能过剩负面影响的角度来说,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尽快让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尽快度过这场危机,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近期,我们观察到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已陆续对煤炭、焦炭、铝、水泥、铁合金等五大行业发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下一步,据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小广透露,国家还将对去年底确定的其余六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布结构调整意见。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公布的产能过剩行业分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铜冶炼、焦炭、水电、煤炭、纺织、汽车、铁合金。而从近期出台五个行业的调整意见中可以发现,严格行业准入标准,综合利用金融、土地、环保、能源供应等措施,成为行业调整的两大主要“利器”。

 

    我们认为,要成功化解本次产能过剩的危机,行政调控手段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宏观调控手段应更多地转向采用法律和深化改革,减少用行政手段。同时,企业应更多地转向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最终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一大步。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