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份投资增长29.6%对经济有何影响?

2006-05-22 09:36:52    

18日,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公布了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从公布的情况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那么,投资增长过快是否会引发经济过热?而投资增长过快的根源又在哪里?……

 

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6%

 

 

18日,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公布了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从公布的情况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8441亿元,增长19.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131亿元,增长21.3%。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1905亿元,同比增长18.8%;地方项目投资16100亿元,增长31.1%。

 

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44亿元、7805亿元和1005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9%、32.3%和27.6%。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201亿元,同比增长58.2%;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1528亿元,增长15.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311亿元,增长3.7%;铁路运输业投资348亿元,增长85.7%;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369亿元,增长37.2%;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595亿元,增长13.1%;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212亿元,增长27.7%。

 

从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15702亿元,同比增长31.2%;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分别完成937亿元和1291亿元,分别增长17.4%和17.9%。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截止到4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109862个,同比增加2321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9027亿元,同比增长29.2%;新开工项目49562个,同比增加11957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802亿元,同比增长32.2%。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24721亿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国内贷款增长25.1%,利用外资增长31.0%,自筹资金增长39.3%。

 

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2500亿元,增长16.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36亿元,增长19.7%。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545亿元,同比增长19.3%;地方项目投资4749亿元,增长27.5%。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4亿元、2195亿元和307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5%、28.8%和25%。

 

对比两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近期国家接二连三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投资冲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投资并未“刹住车”。

 

 

投资增长过快值得警惕但并不可怕

 

如果用今年的运行状态与2004年的情况相比,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别。2004年出现的投资过热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以及钢铁、电解铝等行业,而且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但今年前四个月,这些情况并不突出。虽然在制造业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40%的有16个,但并未如前出现影响全局的“热点行业”,特别是上次重点调整的行业今年都没有出现明显反弹。

 

以冶金、有色金属为例,2004年一季度分别增长了106.4%和89.2%,今年一季度分别增长-2.2%和16.1%。一季度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比去年同期明显缓和,国家电网范围内拉限电的地区同比减少一半,拉限电条次不足去年同期的1%。所以,一季度的投资有一定热度,但此“热”非彼“热”,从各产业投资情况看,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出现了一系列符合宏观调控要求与“十一五”规划方向的可喜变化。当然,“过热”议论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与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的预期目标比,29.6%的增速称得上过快,与上年一季度相比,高出了4.9%个百分点。而新开工项目高速增长、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等现象,成为可能导致投资重新反弹的不确定因素。一季度虽未出现突出的“热点行业”,却不乏“热点地区”,全国投资增幅超过35%的省份有16个。如果按建设性质看投资增速的变化,新建项目投资增速明显快于扩建与改建项目,其增速高达41%,占全部投资份额49%。由于目前地方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已超过90%,据此可以判断出,地方性新建项目的高速增长是导致目前投资总量较快增长的主导因素。地方投资热情高涨有一定的合理性。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部分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开工,一些加快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陆续上马,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投资增长。在看到这一现象合理的一面的同时,应该看到,各地制订的“十一五”规划预期增速都高于全国,为了打造“开门红”的局面,各地政府上项目、扩大投资的冲动很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地方政府投资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对各地依靠行政力量驱动投资增长、相互攀比追高的倾向,还需保持高度警惕,以避免投资出现偏离市场内生性正常需求的过快增长,而引发新的结构失衡甚至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今年一季度,银行放贷规模达到1.26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全年贷款2.5万亿预期目标的50%。

 

从结构上看,各类资金供给的增长都表现了较强劲的态势,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四大资金来源同比涨幅分别为42%、33.2%、28.7%和43.6%。信贷偏松、融资成本偏低为投资增长过快提供了资金支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宏观调控所要把紧的两大闸门之一的国内贷款,一改下滑状态而出现明显松动,与去年相比增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当前投资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渠道。

 

针对投资过快增长,央行已做出了回应,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除此之外,4月里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调控信号。例如,针对各地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普遍比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高1—2个百分点甚至更高的情况,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请各地区科学确定本地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十一五”规划中的增长速度指标不得层层分解,避免层层加码;国家发改委最近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水泥、铁合金、铝工业、焦化行业和煤炭行业等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文件。这表明中央政府已经发出要防止部分行业和地区因片面追求增长速度造成投资过快增长、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力度的清晰信号。

 

投资难以刹车是地方政府短期化经济行为惹的祸

 

实际上,投资增长过快对经济的最大危害不在于引起经济过热,而在于其反映出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短期化经济行为。由于地方政府管理与考核机制的短期化特征,中长期的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中长期目标的受益者往往是下一届甚至是下几届政府,而实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在任期内的政绩上就不如短期化有效。这样的机制倒逼地方政府只顾当前利益。所以,正是短期化使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速扩张,经济的基础资源浪费严重。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的短期化,已使基础资源出现了利用不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枯竭的危险信号。所以,国家此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是治标不治本,只有从体制上彻底根除地方政府的短期化行为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地方上的投资冲动。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