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达成纺织品协议寓意极其深刻

2005-06-14 09:46:37    

6月11日凌晨,经过10个小时的谈判,由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副部长高虎城、部长助理傅自应组成的谈判组,在上海与专程来访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终于就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从而避免了双方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有迹象表明,今天中国的国力、市场已非昔比,必要时采取实质性的反击也未尝不可。中欧双方能够就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表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一句空话。而中美贸易摩擦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我们应该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并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

 

对贸易摩擦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6月11日凌晨,经过10个小时的谈判,由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副部长高虎城、部长助理傅自应组成的谈判组,在上海与专程来访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终于就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从而避免了双方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据悉,已达成的协议规定,从现在到2007年,双方将保证一个平稳的过渡,到2008年,欧盟市场将对中国纺织品全面开放。

 

中国和欧盟就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协议后,业界普遍认为,该协议提供了良好的贸易环境。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姜哲说,中欧纺织品协议是在纺织品一体化形势下,通过双边协商解决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良好先例,为解决其他贸易争端起到了示范作用,对于全球纺织服装业向新的贸易格局过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李灵敏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中欧纺织品协议对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给企业吃了一个“定心丸”。中欧通过协商解决纺织品贸易争端,也为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提供了示范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面对一系列国际贸易摩擦,国内现在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这是十分不利的现象。就纺织品反倾销而言,影响只占中国外贸总额的一部分,不应过度渲染。正如龙永图所指出的,过度渲染,只会给海外以中国外贸局面混乱的印象,还不利于中国的纺织品企业发展。目前,已有一些银行对纺织品企业的贷款控制很紧,甚至不贷的现象,一些银行界人士认为,中国的纺织品行业可能要垮了。其实,中国的纺织品行业在世界很有竞争力,应对反倾销,需更新改造、产业升级,而此时正是纺织品企业最需银行支持的时候。对于纺织品反倾销,龙永图认为,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分析员认为,虽然近来中国与欧美之间均发生了贸易摩擦,但我们的应对策略应该有所区别,这是由中、中美关系的本质区别决定的。

 

双方就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表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不是空话 

 

先看中欧关系。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欧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而且利益的交汇点越来越多。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欧盟建立关系30年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发展。去年中欧贸易额达到177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74倍。欧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五个月,双边贸易额达到818.4亿美元,同比增长24.2%,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双方在贸易往来乃至各自经济发展上的相互依存程度与日俱增。

 

纺织品贸易在中欧总体贸易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却是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之间的政治、经贸关系一直发展良好,如果不是受到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等其他因素的干扰,欧盟本不会在纺织品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双方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协议表明中国与欧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是一句空话。协议有利于为中国和欧盟相关企业创造一个积极、稳定、可预见的贸易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预计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万多亿美元,年进口额达1万亿美元左右。中国东部沿海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等等,都将为欧盟工商界提供巨大的商机。中国发展需要欧洲,欧洲发展也需要中国。中欧关系正处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中欧经贸合作大有可为。

 

中国必须敢于对不合理的贸易制裁说“不”

 

近来美、欧的对华纺织品限制便属不合理的贸易制裁。当中国纺织品以几倍甚至十几倍速度涌入美、欧市场,威胁当地就业市场时,双方可以通过谈判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疏导甚至限制,但是前提必须是双边的、以谈判手段解决问题。这才是WTO精神。同时中国也有能力对贸易制裁说“不”。今天中国的国力、市场已非昔比,反击可能给对手造成同样沉重的打击,只是中国不愿意或者还不会使用这些武器。毕竟中国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确实打烂了其他一些国家的部分饭碗。这使经济活动政治化。理智地说,贸易磨擦是全球化下的一个必然副产品,最终的出路在于崛起了的中国提供新的需求、制造新的就业机会。追求共赢、反馈世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最终出路。

 

  但是,同时应该意识到,威胁是谈判的一部分,是在贸易战中争夺有利地位、达成合理结果的一种手段。必要时采取实质性的反击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总之,中国人应该对不合理的贸易制裁说“不”!

 

处理中美贸易摩擦显然是对中国战略战术能力的综合考验 

 

而论及中美贸易摩擦,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担心,因为其不能确定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未来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于是美国对中国增长的戒心在增强,希望用规则束缚中国——即“要求中国按规则办事。”中美贸易纠纷现在有一个特点,逐渐逼近中美双方的核心利益,尤其是中国。中国现在几乎是无法让步了,贸易摩擦正在转到汇率问题上。现在汇率要改革就会有16万人失业,这对中国来说很严重,人民币升值风险很大。而在美国看来,来自中国的挑战不止贸易。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最近一年来,美国媒体纷纷炒作中国崛起,中国在金融、安全、环境、能源等方面对美国形成或将形成挑战。因此中美贸易纠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的意义已经上升到了战略层次。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目前中美经济关系的核心问题。尽管连格林斯潘都强调,人民币汇率调整20%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美国仍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高压中国调整汇率,个中自有玄机,那就是牵制中国发展,延缓中国的崛起速度。美国现在要求中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6个月内)、按规定的幅度(至少10%)来调整人民币汇率,否则就将中国列入“指定名单”,在贸易方面做出报复行动,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国际经济专家普遍倾向,人民币升值,美国无法从中得到实际好处,而中国经济则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因为在历史上,美国就曾用类似手段一举将日本诱入“金融陷阱”,使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低迷,再也无法与美国抗衡(1950年日本GDP只有美国的4%,1994年相当于美国的70%,目前不到美国的一半)。如今,美国似乎如法炮制,美国极右势力扬言,要像1985年对付日本一样,让中国经济倒退10年。因此,中国应密切关注美国升级贸易摩擦背后的“金融陷阱”。

 

而对于中国而言,应该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并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在战略上要服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长短,这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在战术上,中国应该把握适度,不能无理性地硬到底。因为中美贸易是一种互补性的贸易,两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两端,美国为高端,产品的弹性小,很多在国际市场上属于奇货可居,而且还限制对华出口;中国是低端,产品的弹性大,替代性强,在国际市场上俯拾皆是。如果中国对美国强硬到底,尽管有可能出现两败俱伤,但是受重伤的无疑将是中国。现在中国应该坐下来协商、谈判。协商、谈判需要相应的筹码,而在技术上,由于中国经济更加强大了,因此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