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涨幅回落中暗藏着大问题

2005-06-16 09:57:31    

现如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样让人们头脑紧张。一方面这些指数是衡量宏观经济、指导微观经济的晴雨表;另一方面,这些指数又是央行、国家发改委等要害部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五月份的CPI,结果让很多人无话可说,CPI增幅仅有1.8%,在这个数字面前,经济走向更加变幻莫测……

  

CPI与PPI出现强烈反差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4%。与4月份比(环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2%。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

分类别看,5月份,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6%。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价格下降1.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4%。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3.4%,但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8.8%,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2.2%,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2.5%;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6.6%;居住类价格上涨5.8%。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8.9%,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2.9%,租房价格上涨2.2%。

笔者认为,与早前公布的前四个月CPI相比,五月CPI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但如果连续观察不难发现,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直线下降与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走高形成了完全相反的走势,而这种逆反却极为不正常。

一般而言,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领先指标。据国家统计局上周五(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5.9%,增幅高于4月份的5.8%和3月份的5.6%。这就说明,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大幅上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稳定同时存在,同时也意味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没有减缓,企业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基本上都被自行消化了,没有转移给消费者,而这就是说绝大多数企业的利润正在下降。

 

成本推动型通胀失去穿透力

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8.2%,涨幅高于4月份的7.9%和3月份的7.6%,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近6个百分点。而PPI增速继续加快又主要是受原油、钢材和有色金属出厂价格增速加快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原油出厂价较上年同期增长43.4%,增幅大大高于4月份的36.9%。而钢材出厂价格在5月份也继续加速上涨。

普通大型钢材较上年同期上涨2.3%,涨幅高于4月份的0.7%;普通小型钢材上涨6.2%,涨幅高于4月份的2.9%。有色金属方面,5月份铜、铝、铅、锌、镍的出厂价涨幅在6.6%至18.5%之间,较4月份5.7%至17.6%之间的涨幅均有所提高。

与生产资料价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却在持续走低,5月份的生活资料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3%。4月份的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2%。而3月份的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则比去年同月上涨0.2%。

在中上游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价格出现背离的情况下,要判断中国经济面临通胀还是通缩,下游的CPI的走势就显得至为关键。

数据显示,我国CPI增速在去年8月份和7月份曾创下了5.3%这一1997年2月以来的高位,此后5个月持续回落,增速一直降至1月份的1.9%。而在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提高至3.9%之后,CPI增速又连续三个月回落,降至5月份的1.8%。

笔者认为,面对铁矿石、煤炭、电力等众多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必然会上涨,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根据经济运行的整体规律,这种上涨应该在居民消费品价格上面得到反映,即工业品价格上涨应该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PI和CPI对比状况来看,这种互相呼应的态势并没有出现。原因就在于当前内需的大规模萎缩和企业产能的严重过剩。

商务部曾经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61种,占26.8%,与2004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3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39种,占73.2%,与2004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3个百分点。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供求基本平衡的177种,占59%;供需偏紧的54种,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原材料和部分农资等,占18%。

当我们看到73.2%的主要消费品供过于求就应该明白:白热化的竞争让企业失去了降成本转嫁到消费品价格的勇气,这样就造成高涨的成本无法传导到消费品,进而造成企业的利润被大量蚕食,同时成本推动型通胀也无法进一步蔓延。

 

内需不足亟待突破

CPI与PPI的不同步同时也表现出国内消费需求不振的问题。

在消费需求不振的问题上,有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存在预测失误,那就是之前对消费品生产能力的估计严重不足。

  目前消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过剩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是纺织、轻工领域,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来即使需求上来一点,价格也暂时一下子不会上升。

  而且5月份全国进出口出现了巨大的顺差,也反映出内需不足,进口增长疲软,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对贸易结构的调整。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了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根据统计,5月当月贸易盈余为89.9亿美元,这个数字接近4月份46亿美元的两倍,同时也是2005年至今最大的月度盈余,前5个月我国贸易总顺差已经达到300.2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速为30%,而进口只增加了15%。

对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下游产品持续在跌的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的预期在发生改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发生了变化,下一步投资增长还会放慢,传导的速度会更慢。

 

加息预期变幻莫测

同样,正是由于CPI和PPI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增长趋势,因此,央行是否加息的前景反而变得更加变幻莫测。

申银万国研究所持有的观点是,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8%,涨幅和4月持平。由于一般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大的变化,所以未来3个月物价将继续回落,预计6月份物价涨幅为1.5%,第二季度物价涨幅为1.7%,比第一季度回落1.1%,而整个上半年涨幅为2.3%,比去年同期低1.3%。

因此,5月和今后CPI的平稳增长将使目前加息的可能性变小。与此同时,央行的主要负责人,又一次向外界明确表达了不会贸然加息的计划。在6月7日举行的北京国际货币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央行现在不打算加息,也没有制定加息时间表。这预示着,短期之内加息问题将不会进入央行的议事日程。这使得目前市场对加息的可能逐渐看淡。

  但利率政策的另一个参考指标PPI(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增速依然不慢。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PPI数据比去年同期增长5.9%,原材料以及燃料价格是PPI增速依然较快的主要动力。

但国外研究机构所持的观点则与国内的“CPI趋稳论”大相径庭。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昨日表示,尽管5月CPI增速放缓,但由于上游出厂价格向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传输有一定滞后性,目前PPI的较高增长迟早要影响到CPI,因此CPI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高盛预计,CPI将在下半年有所抬头。在产品成本和消费品价格双重推动下,央行必定会在加息上有所动作。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