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战略内外两条线齐发力

2005-06-28 09:59:04    

当地时间6月2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合约盘中价一度摸高至每桶60.05美元,历史上首度突破60美元的心理大关。受此影响,当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出现较大幅度下挫,24日全球其它主要股市也相继报跌。而在这之前,身为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海石油提出以185亿美元全现金的方式收购加州联合石油,超出了雪佛龙165亿美元的报价。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为收购外国企业开出的最高报价,首次将中美两国企业拖入收购战。我们隐约感觉到中国的石油战略正在内外两条战线上发力……

 

旺盛“需求”造就国际石油“超级牛市”

 

毫无疑问,国际石油市场已经进入一个“超级牛市”阶段。高盛曾经预测称国际油价可能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最高升至105美元/桶,如果这种预测成为事实,那么对于全球经济将是严重的考验。市场上一直认为正是近几年全球经济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多造成了这一轮石油牛市。市场对全球石油供应形势的担忧进一步加重,是推动油价屡创新高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产油国几尽触到“天花板”的生产能力与下半年全球石油需求可能持续增长形成的供需矛盾,成为当前困扰原油市场的一大梦魇。分析人士指出,下半年石油供应状况肯定趋紧,任何影响供应安全的负面消息都会令油价像火箭一样攀升。这种推断非常有道理,但是并不全面。我们可以说是广泛意义上的“需求增长”造成今日石油市场的局面。但是这个“需求”增长并非简单的供应能力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而是与国际经济和政治发展,尤其是地缘政治的一些热点分不开的。

 

石油是任何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从目前国际能源供应情况来看,一旦全球经济恢复迅速增长,尤其是一些重点国家地区和新出现的热点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对于石油的需求就会表现的十分的强劲。而与上世纪70年代亚洲经济的初步崛起带动石油需求增长非常相似,目前亚洲地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直接增加了市场对于石油的需求。再加上传统的欧美等国家对于石油的正常需求,因此目前石油市场需求大于供应是一个正常的情况。但是,与从前的表现一样,全球石油市场出现了超出一般供求条件下的油价飞涨,除了所谓的正常需求过快造成之外,国际地缘政治及国家政治博弈变成决定这一后果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中国在过去3年内的原油需求大幅增长,并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原油第二需求大国。而中国在21世纪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某些国家眼中最大的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明争暗夺也就变成了对于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争夺,而石油也成为国家博弈的一种武器。近日,俄罗斯《劳动报》刊登文章指出,美国把高油价当作“经济武器”,并首先对准中国。中国经济发展每天需要300万桶进口石油,天价石油使中国在原料上耗资巨大,从而最终遏制中国经济的增长,进而使它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受到威胁。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中,中国和美国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严重依靠外部的石油资源。因此,如何获取足够的石油资源和如何有效地利用好石油资源对于中国来讲绝对是一个新挑战,并且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安全的层面上了。

 

对内:石油市场将由行政垄断转向寡头竞争

 

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挂帅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成立及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的一系列行动都表明,中国的石油市场将实行适度的市场化,由寡头竞争代替行政垄断。

 

国家发改委今年针对油价已经有几次价格变动,一改以往油价只涨不跌的情况,这几次调价有涨有跌,打破了2年来成品油价只上不下的局面。这些举动向市场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息:极力按照市场价格,反映国际油价的状况。监管机构扮演将趋于更加中立的裁判角色。离国家发改委调价不久,商务部的一项行动则引起了更大范围的震动:6月2日,商务部向社会发布了《成品油批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规定,设立成品油批发企业必须具备八个条件。虽然目前此规范仍属征求意见阶段,但它很可能成为未来成品油批发行业的“从业资格标准”新规。这份文件与去年12月商务部发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相比,对从事成品油批发领域的企业资质要求更具体,设置的门槛也更高。而八个条件中的第四条——“在中国境内从事两年以上成品油零售业务,并拥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则成为引发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震动的导火索。这种看似不公平的要求正是国家要即刻整顿石油市场,形成寡头竞争的一个前奏。

 

资料显示,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都实行的是寡头竞争的政策。两国是石油消费国,原油主要依赖进口,对成品油市场采取逐步开放战略,通过立法以及设立分销商经营资质等手段,对成品油流通实施比较严格的监管,在保护了国内石油工业、保证石油供应安全的同时,又保证了成品油市场的竞争有序。韩国在开放成品油市场之前,通过政府管制,基本上由SK、LG、现代、双龙和仁川公司等五大石油公司控制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目前,韩国使用四大炼油企业品牌的加油站占95.8%,分布情况是:SK占35.7%,LG占26.8%,现代占19.9%,S-Oil(双龙)占13.4%。典型的一种寡头竞争局面。而在日本的19家石油精炼企业中,12家为专业精炼企业,7家为精炼与销售一体化企业。全国有成品油批发企业11家,其中,前3家的市场份额为53%,市场集中度较高。

 

据国家发改的数据表明,在2002年,全国2473家石油批发企业中,除了中石油、中石化所属的企业外,民营性质的批发企业约300家左右;全国7.8万座加油站中,社会性加油站为4.17万座。而此后,除了两大集团外,基本上不再新设批发企业和新建加油站。而以前已建的加油站必须和两大集团(中石油、中石化)联营、合资等才能取得生存权。同时,这些两大集团外的零售和批发基本上都不是混业经营。

 

对外:获取稳定的石油资源

 

与国内的石油市场的改革相比较,中国的全球石油资源的获取行动面对的困难要大的多。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个石油出口国。但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逐年增加,过去10年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之势。根据IEA(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高达60%和76%。2004年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5%。国际上对中国石油探明储量的估计,一直是240亿桶,储产比不到15年。以大庆为例,这服务了40年的中国最大油田,连续27年高产,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从今年开始,进入产量递减期。更为脆弱的是,中国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约60%经由马六甲海峡运送,绝大部分来自战乱不已的中东。石油来源地风险增大,需要以多元化加以平衡。通过购买境外石油工业,更多地拥有储量,是改善石油安全的最直接途径。

 

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的石油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国际石油企业的并购竞争。去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完成了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权益的收购。近日,中海油又宣布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向雪佛龙支付5亿美元的合同中止费,并承担加州联合石油16亿美元的债务,整个185亿美元的收购不但成为目前中国对外收购最大一笔单子。而且由于涉及到石油资源这一敏感问题,中海油对于加州联合石油的收购不仅要面对雪佛龙的强大竞争,还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

 

中海石油出价收购加州联合石油虽未尘埃落定,但已在华盛顿掀起了轩然大波。上周三,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强调,(如果中海石油出价,)要约需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外国投资委员会是一个由美国财政部长斯诺率领的跨部门专家小组,专门审查可能关系美国国家安全的并购交易,联想收购IBMPC就领教过它的厉害。上周,来自加州联合石油和雪佛龙家乡加州的共和党议员潘伯和亨特请求布什政府对中海石油的竞购进行审查,可能的话,否决中海石油可能的出价。

 

对于中海石油(或者对于中国)来说,收购加州联合石油能提高其在亚洲的影响力。加州联合石油总计17.5亿桶当量的油气储量有近一半的在亚洲。中海石油的要约书称,总的来说,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有85%油气储量位于亚洲。加州联合石油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拥有天然气田和油田,与中海石油在中国近海、印度尼西亚以及澳大利亚的资产形成互补。加州联合石油还在英国石油公司(BPPLC)经营的向地中海地区运送石油的阿塞拜疆大油田和管道项目中持有10%的股份。因此,为了成功实现收购,中海油动用各种手段来运作。为了打消华盛顿等外国政府对中国收购的担忧,表示愿意将加州联合石油美国油气田开采的大部分或所有石油和天然气在美国境内销售,并将设法尽量保留加州联合石油目前的6,500名雇员。另外我们从中海石油报价的融资计划,可以看出中国收购石油资产的兴趣有多强烈。在该公司称已获得承诺的160亿美元资金中,有130亿美元将来自中国国有实体,包括中海石油的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供的70亿美元长期和短期贷款。另外30亿美元的过渡性贷款来自高盛和摩根大通。

 

分析员认为,中海油对于美国加州联合石油的收购必将经历来自于商业竞争和政府管治等方面严厉的考验。而这也只是中国石油领域“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步伐而已。这样的收购行为,将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操作,其中很可能与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有关。因此,这种收购可能获得中国政府或国有银行的大力配合。虽然有政府暗中撑腰,要实现企业和国家的“双赢”路还很长。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