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谈判揭示中欧走向“战略伙伴”的现实路径

2005-09-08 10:02:59    

 

应该说,中欧纺织品谈判的最终突破,预示着中国有可能凭借自身实力与西方世界建立起务实的“战略伙伴”关系。不管我们习惯与否,这个世界在很多时候还是要靠“力”来说话的。对中国而言,必须要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让对方认识到中国和平崛起之“不可阻挡性”,这有助于我们赢得货真价实的“战略伙伴”地位……

 

纺织品协议为国内企业赢得可预见的发展环境

 

9月5日,中国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经过友好协商,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在京签署《磋商纪要》,商定采取过渡性灵活措施,妥善解决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此次谈判,显然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双方对8000万件积压在欧盟各港口的中国纺织品采取“五五分成”的办法来承担责任:欧盟将承担其签发的(超过2005年协议数量)许可证数量,对于实际滞港货物数量,欧盟还将承担一半的配额数量;从中国方面来看,中方将通过个别品种的调剂,以及“借用”部分2006年的配额,来消化目前的滞港产品。

 

中欧就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达成一致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两次中欧纺织品谈判,很好地维护了企业的近期和长期利益。他指出,6月11日在上海达成协议,这次在北京又再一次对滞港的中国产的货物达成了协议,两者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中欧2005年1月1日纺织品贸易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形势之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结构。中国和欧盟的两次谈判,既保障了发展的利益,又稳定了贸易环境,而且给中国的纺织服装厂商提供了一个可以预见的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他还表示,在出口数量上,如果和2004年相比,实际上已经上到了一个新的平台。比如套头衫,去年出口4000万件,根据6月11日达成的上海协议,今年可以出口1亿7千万件。这次谈判,对于那些滞港的,在过去一个月又增长的部分,实际上欧盟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予了认同。这个结果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是公平的,也是有利的。

 

中方顾全大局主动为欧盟解套

 

距离6月11日短短86天之后,中国和欧盟再度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一个重要协议。与上次为十类产品规定数量限制不同的是,此次协议旨在解决数以千万计的“滞港”纺织品问题,其实质是重估“中国制造”对欧盟的影响。

 

协议体现了中方从维护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对欧盟自己造成的困境,主动分担责任加以纾解的善意立场。来自中国的8000万件纺织品被扣押在欧洲海关,对于已经向中国生产商支付了货款的欧洲进口商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噩梦”。影响更大的,则是欧洲消费者的利益。本来,中方大可袖手旁观,看欧盟如何吞下自酿的苦酒。但中方却本着“和为贵”原则,主动承担一半责任为欧盟解套,显示了中方顾全大局,维护中欧关系发展的胸襟。

 

事实已经证明,人为地设置配额限制,不仅有违自由贸易原则,而且损人不利己,不但导致欧盟境内的零售商蒙受巨额经济损失,大批从事零售业的工人面临失业,更使广大消费者怨声载道。由于德国、荷兰及北欧等国,在对待此事的态度上,与主张设限的法、意、西等国截然相反,事件还导致欧盟成员国之间早已存在的裂痕进一步加深。后院起火,正是欧盟这次急于同中国达成协议的根本原因。

  

彻底取消对华纺织品配额限制是欧盟的必由之路

 

2004年中国纺织品输往欧洲的总额约8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品输欧盟总额已超过80亿美元。应该指出的是,输欧纺织品的增长,是由市场需求促成的,欧盟的入口商不可能违背市场供求规律下订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以及2001年中国“入世”时的承诺,纺织品入口国在2008年前仍可以“特保措施”即配额限制中国纺织品入口。但从大原则看,“特保”始终是贸易壁垒、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和精神。

 

当然,眼下让欧盟彻底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尚不具备政治可行性。究其起源,今年这场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本来是美、欧官方在某些保护主义势力的怂恿和压力下无理取闹,损害了我国在纺织品贸易“后配额时代”本应享受的合法权益。因此,在理论上,彻底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是最公正、最符合我国利益的解决方案。在欧盟,销售商普遍支持这项方案构想,特别是在英国、德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等欧盟成员国,这是从政府到业界的普遍共同意愿。然而,这项方案注定要遭到那些当初鼓吹对华纺织品设限势力的掣肘,因此,付诸实施可能性很小。

 

而从另一角度看,过于苛刻的配额限制反而会激励销售商采取更加积极的政治游说行动,放松乃至推翻贸易保护措施。在国际贸易政策博弈中,依据其利益得失,进口国国内不同利益相关者可以划为贸易保护主义、自由贸易两大阵营。就规模而言,进口国的保护主义阵营远远小于自由贸易阵营,较小的保护主义集团之所以往往能够成功地策动政府实施保护措施,依靠牺牲广大公众的公利而自肥,主要是因为自由贸易的受益者(消费者、销售商等)因所涉及个人利益较少而缺乏足够内在动力遏制保护主义。然而,一旦设限导致销售商进口订单更多,自由贸易阵营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动力采取积极的政治行动了,贸易保护措施也就有可能翻盘。这样看来,即使是为了欧盟厂商自己的利益,更好的办法也是放宽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

 

从蜜月期走向冷静的中欧战略关系更有文章可作

 

  如前所述,从欧盟的全局看,“特保措施”显然不符整体利益。以欧盟今日的国际地位,完全没有必要像冷战时期那样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指挥棒行事。值得赞赏的是,将这次谈判带出僵局的,正是9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欧峰会。正是借力这次中欧峰会,中、欧方面各自退让一步,最终促成了《磋商纪要》的签署。

 

9月5日,正值中欧建交三十周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年度性中欧领导人峰会有了标志性的意义。双方发表了《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和《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并签署了关于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空间开发、北京首都机场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文件。双方一致认为,中国和欧盟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双方同意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在政治、经济、能源、交通、环保、科技、文化以及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交流与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峰会会期仅为一天,而且欧盟事先还明确排除了讨论解禁军售的可能,这显然是中欧“蜜月期”开始走向冷静期的信号。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随着欧盟内部深层矛盾一一凸现,欧盟不得不花更多警力在解决自身问题上;其次,跨大西洋联盟关系的重新升温,令欧盟在处理对华问题上更多地看美国“脸色”。今年5月,欧盟已表态将加强与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对话”机制,虽未明确指向中国,但其主要内容就是协调双方的对华政策;第三,中欧贸易摩擦将是一个长期影响双边关系的问题。已有欧洲专家指出,随着中国在汽车、钢铁制造业的发展,纺织品大战势必将转变成汽车大战、钢铁大战,欧盟国家如果不完成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欧贸易战就将长期存在。

 

但不管怎么说,中欧关系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透露,去年,欧盟跃升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接近2000亿美元,双方都无法忽视合作给中欧经济带来的巨大利益。而中欧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其它各个领域的“千丝万缕”联系,亦正将这亚欧大陆的两端越拉越近。

 

应该说,中欧纺织品谈判的最终突破,预示着中国有可能凭借自身实力与西方世界建立起务实的“战略伙伴”关系。不管我们习惯与否,这个世界在很多时候还是要靠“力”来说话的。对中国而言,必须要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让对方认识到中国和平崛起之“不可阻挡性”。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