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改革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2005-09-27 10:14:32    

对于外资持股中资证券公司,现行政策给予其最高上限一直是33%,而近日,证监会正在考虑对这一政策做出改变。与此同时,8家券商近期正在接受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规范类券商资格评审,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证券业的改革正一步步走向深入……

 

目前,我国的证券行业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下一步该往何处走将关系到中国证券业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进行到目前的改革思路首先做一梳理。分析员认为,这次的证券业改革可以总结为:整顿重组、分类监管以及引入外资优化产权结构。

 

整顿重组先行

 

    证监会对证券行业拿起的首把利剑就是整顿。

 

去年以来,众多券商发生违规现象,这其中甚至包括南方,大鹏、汉唐、闽发等赫赫有名的证券公司。

 

20041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正式对南方证券实施行政接管。

 

20041018日,鉴于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严重违规经营,证监会决定委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托管经营。

 

2005124日,因问题严重,大鹏证券被责令关闭,其在2004年已经遭到调查。

    ……

这些“问题券商”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国债回购违规操作、不透明的非法委托理财等多种手段制造了大量的亏损,不仅使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更是对近几年一直低迷的中国股市“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更为可怕的是,大部分的券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违规行为,如再不对全行业进行整治将很有可能在未来引发金融风险。

 

对券商的违规行为,证监会一方面“小整顿”,即出台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查处,如严查国债违规和理财行为等;另一方面则是“大整顿”,勒令一部分部分券商接受行政接管、托管经营或是直接关闭,对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央行的“输血”改善其资产结构,或是由刚刚成立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来处理。

 

这种整顿无疑使中国证券业的“体质”更加健康,而按照券商实际违规行为的不同实行的分开整顿做法也实属明智,不过,探究券商的违规现象背后原因发现,仅进行整顿只能是“权宜之计”,并不能对违规行为进行长远的有效遏制,对其券商的未来发展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应该认识到的是,券商违规现象普遍化的背后并非是仅仅出于管理人员的谋私利动机,全行业的亏损才是根本原因。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04114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4亿元,利润总额为-103.64亿元,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利润总额为-149.93亿元,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全面亏损的情况下,证券公司为了求得生存,留住客户,在没有其他办法可行的情况下,纷纷铤而走险,最终造成全行业的违规。

 

那为什么中国的证券行业会全面亏损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规模小、数量多、业务趋同、竞争激烈、利润趋于平均化是目前对证券行业全面亏损的主要原因。基于这样的认识,重组思路似乎成了主要选择。因为包括证监会在内的众多专家相信,通过重组,首先可以使一部分证券公司的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了,证券公司就有资本在人力资源方面有更大的投入,就会更有能力来抵御风险,同时这也会使得“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促进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即使从短期来看,重组也可以作为行业整顿的一种手段,避免一些公司因倒闭而给市场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中国的证券业掀起了一股“重组热”。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湘财证券、北京证券、华龙证券等券商相继加入,而以高盛、美林以及瑞银集团为代表的外资机构也虎视眈眈,它们迫切希望能在中国证券业低迷的情况下趁机捞一把,因为普遍认为,目前似乎是他们介入的最佳时候。

 

证监会实行分类监管——重组的进一步深化

 

重组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很多只是理论化、理想化的构思,万一券商们重组只是财务上的加加减减,而非对人力资本、业务水平等重要指标进行优化呢?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现有的大量业务趋同情况下,即使重组了这样的局面也不能得到改观,因此,证监会决定实施一种中国证券史上从未有过的方法——分类监管,以次来深化重组和证券业的改革。

 

这种分类监管的思路就是首先给所有券商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所在类对证券公司进行不同的管理。证监会确立的分类是将券商分成A、B、C、D四类。其中,A类属于创新类;B类为规范发展类;C类是限制业务发展类,D类则属于基本淘汰类。

 

这种分类监管的思维对于中国证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其重要的后果就是一部分券商将被市场进一步淘汰。根据市场人士目前普遍的看法,在未来,证券市场将仅有A、B两类券商存在。据估计,这两类券商将占目前130家券商的2/3左右,这将意味着有40-50家的现有券商未来将不会存在这个市场里。B类券商存在主要是首先起到规范市场,减少违规行为的目的,而证监会设立A类则是希望为证券业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发展之道,解决全行业的赢利难问题。

 

目前,已经有12家券商获得了创新类的资格,而最近这几天另有8家券商正在接受规范类的考评。鉴于不同的分类将决定券商未来的命运,因此券商们都视现在的申报为其“救命稻草”,也有媒体将之称为是“生死牌照”,中国的证券市场眼下正面临一场“大洗牌”。

 

更积极的引入外资优化产权结构

 

在中国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产权改革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证券市场也不例外。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证券市场放开步伐日益加快,目前,已有众多外资结构与中国的券商组成了合资证券公司,如高盛公司重组海南证券,建立高盛高华证券, UBS重组北京证券等。

 

但在合资券商中,除了高盛间接完全掌控,其他的外资均受到33%的持股比例限制,该政策降低了外资机构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投资冲动,遵循中国其他领域改革的思路,证监会目前正在考虑放开这一政策,有消息透露,证监会有可能允许外资的持股比例达到49%。在证监会的思路里,更积极的引入外资将使券商“更负责任的操作证券业务”,并且外资的管理和技术经验将加快中国证券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下一步改革该往何处去

 

回顾证监会的改革思路,大抵是从解决问题券商为首要突破口,同时注重证券业的长远发展,不以解决单个问题为目标,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整顿重组、分类监管以及引入外资优化产权结构是证监会的三大武器。应该说,目前这一套改革思路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其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非常值得肯定,但仍然有一个问题很值得商榷,即目前证监会给出的业务创新是否确实能解决券商的赢利问题?而这直接关系到未来是否还会发生再次全行业亏损以及违规行为。

 

目前看来,实际上券商获得的创新业务仅仅是券商集合理财计划,看似拓宽了证券公司营业范围的创新工作,实际上正在走入另一个误区。尽管近年来随着海外金融市场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证券公司的业务空间正在扩大,但其基本业务仍然是股票发行、承销和代理交易。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中,证券公司在面对来自银行、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时,还没有实力向对方领域进行渗透,因此只有选择立足于将股票市场的业务做大做精,才有抵御其他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也才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因此,我们的创新是不是放错了地方?

 

    如果对这一实际关乎到证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做解答,中国的证券行业寻求突破仍将前景黯淡。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