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危机促教育回归本位

2011-05-05 11:26:59    来源:亚太博宇

生源危机也将给基础教育带来重大影响,给中小学松绑,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彻底普及,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的现实,可以让教育抛掉自己身上被强加的很多社会负担,重新回归到教育的本位,不再被扭曲……

僧多粥少加剧

日前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召开了《2011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发布会。报告表明,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在以外地生源为主的上海,这种矛盾更为突出,该市今年共有6.1万余名考生报名参加秋季高考。这一数据是2008年本市高考报名人数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又一新低。这导致了上海高校纷纷前往外地争夺生源,特别是前几年部属高校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属地化招生比例不超过招生总数30%"的规定后,上海高校更是开始加大了外地生源的招收。近两年,随着本市生源的日渐减少,一些市属高校招收外地生源的比例也在逐步扩大,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部分高校为了能获得更多的生源,甚至不惜血本在媒体上大做广告。

此外"不用参加高考就能上大学。"这在福建将成为现实,福建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明确今年起,在部分教育教学、招生工作管理规范的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中开展注册入学试点。福建省自2006年以来,高职校招生的最低控制线都在300分左右,只要分数上线,基本都会被录取。今年教育部核定福建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19万人,而高考学生报考人数仅26.7万人,比上年减少8%。同时普通高校的招生比例不断增加,而每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却在不断下降,意味着学生可选择性进一步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原本吸引力就不强的高职院校不得不进一步为招生犯愁。在此巨大压力下,今年福建在"高职单招"的各科类和各专业开展平行志愿创新模式试点的同时,鼓励高校开展按大类招生试点,遴选少量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高、冷门专业试行注册入学制度也在情理之中了。

留学强势分羹

连续三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2010年度,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占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3%。目前,中国在外的127万留学人员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其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德国和俄罗斯十个国家的留学人员占在外留学人数总数的近91%。

作为留学热门2009年至2010年学年前往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超过12万人,占美国新增留学生总数的20%左右。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限制也逐渐放开,未来来美留学的中国人将持续增加。谈起老一代的中国留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段辛酸的奋斗史:留学、打工、转身份、找工作,等等。这种艰苦的生存历程,使得许多现在的老留学生即使有了较高的收入,也依然勤俭持家。而现在来美国留学的学生,经济条件相对高一些,很少生存的压力;毕业之后的选择也多,也没有谋求身份的压力。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海外留学生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留学美国不再仅仅是实现"美国梦"的敲门砖,而更倾向于是提升自身素质和人生经验的历练。毕竟,美国在教育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而且中美之间的交往也在扩大和深化,这些都是来美留学的机遇和优势。

扩招劲头不减

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迅速增至2010年的69.5%。据统计,目前已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部分省市已超过85%。这种录取比例不仅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2010年因生源下降,直接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2010年录取比例甚至突破了90%。

在高校云集的北京,更是四个考生就能有一个上重点。在京投放的本科计划达到38443人,本市考生中将有超过一半被本科院校录取,本科录取率达到54.3%,比去年高出1.3个百分点,创近年新高。日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公布的在京招生计划比去年有所减少,不少考生和家长担心名校难考,但其实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一本最好考。据统计,一本计划达到17284人,录取率近24.4%,创造了近年的最高纪录。一本计划中,文科计划达3308人,录取率达到13%;理科计划为13976人,录取率近31%。而根据往年录取经验,如果北京生源优秀,实际录取中,名校均会在京扩招。例如去年高考,超过四成的一本院校在京扩招,共扩招1500余人。因此正式录取时,一本院校的实际录取率仍将有所提升。

或有利于改革

3~5年后,必然有一批高校将面临招不到足够学生的局面,进而陷入办学困境甚至有倒闭的风险。因为国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近年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更多是靠学校借贷及学生学费维系的,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很怪异的现象:越是层级低的学校,招生量越大,学费也越高。北大清华几乎成了全国学费最低的高校。在学校的日常运营中,学费成为最核心、最重要的资金支撑。于是学校拼命扩大招生计划。因为招生规模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收入。而一旦生源缺少,招不到足够的学生,学校就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难以为继。

生源不足将让很多高校不得不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办学,而不再是不切实际地全盘照搬北大清华。比如,一些学校会更注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真正实现研究型与应用型大学的分工;专科学校也不会再向本科院校看齐,去过度追求科研成果。在这种竞争中,高等教育将实现一定程度的归位。同时生源危机也将给基础教育带来重大影响,给中小学松绑,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人人都可以上大学,或者说上大学成为一种主动选择,无疑将大大缓解一部分家长对分数的盲目追求,从而减轻分数给学校与老师带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彻底普及,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的现实,可以让教育抛掉自己身上被强加的很多社会负担,重新回归到教育的本位,不再被扭曲。

此外生源的竞争也将让教育的"正统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政府的许可与批准不再是教育市场上的头号金字招牌。当人们的教育选择变得理智,教育就必然在一定程度回归市场价值特性,这将为私立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那些能提供实用技能的学校,那些能提供更好服务的私立中小学,必将在这种生源大战中胜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样,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必将导致大学毕业生需求增加,而生源下降又导致供应下降,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将不再是全国性的问题,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也会出现契机。

质量是生命线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深刻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我国高等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数量不等于质量,有些地区和高校近年来热衷于发展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从国际人才竞争的形势看,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时期,各国之间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谁就拥有21世纪。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资源。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很丰富,但我国又是人才弱国,人力资本很匮乏。要把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必须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总量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受教育年限、毛入学率在世界100位之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毛入学率均在80%以上。我国至今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必须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才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有立足之处、占一席之地。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崛起过程中,都有一些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主要靠廉价劳动力,靠制造业大国,这是不能持久的。我国缺少科技创新人才,必须努力创办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校,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各高校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不要在发展数量上、在"高、大、全"上下功夫,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狠抓内涵建设。要认识到国际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否则不可能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状况,不可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取胜。

从高校面临的责任和使命看,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而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三类人才: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必须办好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责任,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重任。因此高校一要办好研究型大学,重点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承担原创性科学研究,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二要办好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基础知识比较宽厚、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办好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较强的第一线管理和技能型人才。而且各类高校都应安于本任,办出特色。只有在质量上下功夫,每所高校才能培养出适应和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的人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