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急流勇退是无奈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2005-08-05 09:44:55    

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已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在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的竞争后,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胜出的几率大幅提高。中海油竞购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政府在政治上的干扰。中海油的失利可能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持续的影响。但就中海油企业本身来讲,在目前的形势下,退出竞购实为明智之举……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最终“流产”

 

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宣布,中海油已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优尼科”)的收购要约。中海油在宣布中指出,中海油所提出的以现金收购优尼科全部流通股的要约,总价185亿美元,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超出雪佛龙公司目前竞价约10亿美元,对于优尼科的股东来说显然价值更为优越。中海油表示,当前的政治环境令其非常难以准确评估收购获得成功的具体机率,这为潜在的交易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令其完成交易的能力面临难以接受的市场风险。在目前情况下继续进行竞购已不能代表股东的最佳利益,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中海油退出收购的消息传出后,纽约证券交易所中海油股票价格2日终盘上涨4.15美元,升至每股73.49美元;雪佛龙公司股价上扬1.13美元,至每股59.56美元;优尼科公司股价上涨16美分,达到每股64.53美元。

 

优尼科,英文名称为Unocal Corporation,是一家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这家公司在泰国、印尼、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拥有良好的油气区块资源。近年来优尼科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今年年初,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挂牌出售。

 

优尼科挂牌后,中海油有意对优尼科进行收购。同时对此表示出浓厚兴趣的还包括壳牌、戴文能源公司和西方石油公司在内的国际石油巨头们。3月份,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高层接触。并向优尼科提交了“无约束力报价”。优尼科当时的市值还不到百亿美元,但很快,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优尼科股价迅速上涨,中海油内部对这一收购看法出现分歧。在中海油意见还没有统一之时,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4月宣布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优尼科,收购计划包括25%的现金(44亿美元)、75%的股票交换,以及接收优尼科的16亿美元债务。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了这个协议,此时,中海油失去了第一次竞购机会。

 

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这是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7月2日,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交通知书,以便于其展开对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提议的审查。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据悉,由于雪佛龙提高了报价,优尼科决定维持原来推荐不变。同日,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然具有竞争力,优于雪佛龙现金加股票的出价,对优尼科股东而言,中海油的出价价值确定,溢价明显。中海油表示:为了维护股东利益,公司无意提高原报价。

 

在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的竞争后,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胜出的几率大幅提高。目前,雪佛龙收购计划已经通过了美国政府的审查,将在8月10日由优尼科公司股东最终进行投票表决。由于美国一家主要机构投资者组织1日发表声明,鼓励优尼科股东接受雪佛龙的收购计划,市场人士认为,雪佛龙收购优尼科几乎成为定局。

中海油宣布退出竞购优尼科,这场历时将近半年的跨国收购案最终由于美国政府的干扰而宣告流产。香港标准生命投资公司(StandardLifeInvestments)的AgnesDeng协助管理价值12亿美元的亚洲股票,其中包括中海油股票。对于中海油的退出,AgnesDeng表示,这是其希望见到的圆满结局。既然都知道这场竞标的评估被人为拉长,而且即使中海油出价高,也不能保证胜出,那就没必要坚持这场交易。

 

政治化因素是中海油失利的主要原因

 

中国企业近年走出国门,积极寻求海外并购,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后,预料讲更活跃。不过,纵使中国企业愿意以高溢价购买海外的“心头好”,仍未必胜得过出价较低的“地头虫”,皆因政治力量从中作梗。优尼科价低者得,弃中海油取雪佛龙即属一例。

 

在这场竞购大战中,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冒毁掉商誉之险而打政治牌,发动美国40余位国会议员向布什总统递交公开信,以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名义,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进行严格审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海油此次竞购失败,政治干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前,美国一家民意调查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民间中海油的支持率在增高,然而令众多国内外能源领域专家学者不解的是,在美国政府,本该是一个双赢的、简单的企业并购行为,却被无端政治化了。外电评论认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公开出价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一事再次唤醒美国的反华阵线。一些国会议员已经提出应该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这一收购行动。马里兰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甚至表示,中国人显然已经决定到美国投资。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技术,扩大影响力并削弱反对他们的力量:他们是想腐蚀美国的政治制度。

 

大多数并购案都可以由价格来决定:出价最高的竞购者获胜。但从华盛顿的强烈反应来看,优尼科并购案可没有这么简单。如今,石油价格达到每桶60美元,能源储备日益升值,而美国也对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感到担心。优尼科公司的外国竞购者正是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需要在贸易和货币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它对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也感到越来越担心。

 

中海油此番暂遭滑铁卢,应该客观地去分析和判断。因为此番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早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并购范畴,它太具有象征意义。作为全球经济领跑者,美国一些阶层与民众不愿意看到本土大公司被收购,而美国更不愿意看到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商业利益背后是国家利益。尽管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但完全没有情感因素在里面是不现实的。而追述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公司进行大规模并购时,在美国本土也出现了较大的抵日情绪。因此情感经济的作用与影响不能不考虑在内。

 

有分析认为,如果美国国会议员阻击中海油的努力是正确的,从而也保证了美国的能源安全,那么这场政治战所产生的后果,美国从这笔收购中到底是有所收获还是有所损失,尤其是同中国的双边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中海油的退出可能会对美中贸易关系产生持续影响。美国国内对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持抵触态度的政治势力未来还会制造障碍,妨碍那些想在国内进行并购的美国公司。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可能会采取其它公开和私下的方式,让美国政界知道它的不满。

 

中海油退出竞购优尼科是明智之举

 

业内人士表示,中海油本来冀通过并购优尼科方式与美国进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沟通,但最后发现,这种沟通成本太大了。所以,无论从商业角度考虑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中海油退出或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规避风险做法。

 

中海油已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公司,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宗旨和原则。而在目前的格局下,它的抉择是明智的,不可能像有些媒体所言的要在竞购优尼科上演绎价格战。更何况,中海油面临的商业机会很多,不应让自己锁在“一城一池”上。

 

“走出去”是中国能源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近两三年以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加快了其步伐,海外四处寻油。而采用资本运作,通过并购方式,获得资源和渠道,是一种快捷的有效途径。而油气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不是很轻易就能获取的。

 

有分析认为,企业并购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资金量是前提和先决条件,但不应该被狭隘理解。收购国外企业,并不仅仅是为谋求自己规模,至少中海油在竞购优尼科上是如此。而至于在收购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性的问题,应有操盘者自己去判断并总结。作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天衣无缝。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企业要吸取经验教训,更有效地按照全球化的标准,来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去协助中海油这样的公司,到海外去做这样的事情,包括很多的商业外交的支持啊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政府来做的事情。国企这样的并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政策指导的话,那可能变成一个为追求个人业绩,为追求政绩、追求财富的行为。这些都会损害国家企业的名声,甚至影响中国的政策的效果。如何建立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又能有效地遏制国企并购冲突,这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产生的新的矛盾。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