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经济八大趋势

2005-02-18 12:44:04    

   高辉清 

2002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就象是一匹亢奋俊马,不断加速地奔跑了整两年。直到2004年第四季度,在政府不断拉紧缰绳的情况下,这匹俊马终于感到有些倦怠,开始放慢自己奔跑的节奏了。转眼间,我们就要辞猴迎鸡,进入新年了。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经济是一降到底,还是安详吉利?对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在不断强化市场调控的同时,包括行政、法律手段在内的综合宏观调控仍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得以保持。
    去年下半年以来,为了调控有些过热的宏观经济,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不仅有市场的,还有行政的和法律的。按某位中央领导人的说法是:“该用的手段,都用了”。最后,狂奔的经济确实出现了减速的势头。但如此一来,政府宏观调控受到的指责也很多。学者们对此轮宏观调控的评价大多是负面居多,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说法: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但实际上应该以市场手段为主;这次宏观调控打击了非公有制经济,而发展壮大了国有经济;政策调控犹犹豫豫,错过了最佳时机。面对相对不利的舆论导向,宏观调控部门一方面加强了有关解释工作,以帮助人们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坚持业已见效的方针不放松。不管是在中央经济会议上,还是在中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中央领导都再三强调了政府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相比,中国的所谓“综合调控”内涵显然要丰富得多。除了“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之外,后者还包括了一些本来用“经济工作”来表述才更为合适的内容,其中包括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公平市场秩序,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规范等。在新的一年里,各省市的GDP数据的发布权将上收至国家统计局,各地政府从此将失去在GDP大赛中可供操纵的法码,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转向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其中的重点包括:(1)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3)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整体意义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让位于积极的农业财政政策。
    依惯例,每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决定第二年的经济发展大计。今年的工作会议则刚刚结束,会上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方针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所谓的“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莫属。这表明,多年未变过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与我们挥手告别了。2005年建设国债总规模将由2004年1100亿元减为2005年的800亿元。与此同时,财税体制的改革是未来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具体的包括改革消费税和城镇建设税费、改进个人所得税、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和降低关税等等,但最重要的改革还是公共财政的建设。未来的国债资金与财政资金将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完善社会保障系统、支持基础教育、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和公检法司设施、解决历史欠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环境、加快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确保能源安全等等。其中,解决三农问题将是重点。2004年中央对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进行种子补贴,每一项获得的支持都有3亿多元,地方财政还相应拿出30多亿。2005年粮种补贴还要增加10亿元左右,达到38亿元;农机补贴至少也要翻一番,达到2亿元以上;粮食补贴在今年10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估计不会低于110亿元。与此同时,2005年还将开始对对畜产品进行补贴,支持使用优良种丁和胚胎,其中,对使用优良种牛农民的补贴将达1500万。削减农业税的计划将继续加快进行,2005年中国有望于完全取消9亿农民承担的农业税,比预定时间提前3年,涉及税收收入500亿元。未来,政府将陆续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形成支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完成以工哺农的历史使命。
    3、在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金融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货币政策继续保持中性,但在对不同行业在取向上将有不同的取舍。一方面,对房地产、钢铁等过热、金融风险大的行业要继续适度从紧,并采取结构性升息措施,比如提高房地产贷款利率,以防止这些行业可能出现或者强化的投资泡沫。而对其他行业则保持稳健取向,既不紧缩,也不放松。但由于目前利率水平相距合理水平距离甚远,这意味着明年年内可能还会出现多次加息的机会。
    与此同时,金融体制改革将成为2005年政府的一个工作重点。政府将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国有保险企业改革,完善治理结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金融立法,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为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研究制订存款保险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寿险投保人保护制度及修订《破产法》等。
    当然,作为金融改革的一部分,汇率的改革也将与时俱进,但鉴于其所处地位的特殊性,有关改革措施的推进会慎而又慎。这就决定了,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市场压力做出任何让步。在这一场赌弈之中,中国政府如果稍有妥协迹象,立刻就会招来更大的市场压力,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变得更为严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中国政府将从以下一些方面采取措施,来化解来自外部的压力:一是采取有关措施限制境外投机资金的进入,并拓宽境内资金合法流出的渠道;二是2005年初将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部分现在可流通的美元;三是研究建立外汇资金做市商制度,以凭托国内大银行的实力来维持汇市的稳定。
    4、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显著回落,进入适度较快增长区间运行。
    2004年政府采取了异乎寻常的综合调控手段,主要就是抑制了部分领域的投资过热现象,这些措施在2005年大多将得以维持,客观上会使全国固定资产增长幅度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但是,由于以下一些因素的存在,将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依然将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上:(1)200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多,在建项目多。目前中国的在建规模约20万亿元,相当于前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这些项目会在较大程度上推动2005年的投资增长。(2)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抓紧修订完善配套措施。而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推开,民间投资将有望出现较快的增长。(3)根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1-11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291家,同比增长7.31%;合同外资金额1350.38亿美元,同比增长34.36%;这表明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依然还会保持较快增长。(4)国家在加强对过热行业投资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对农业、煤电油运等薄弱和瓶颈部门则采取了积极鼓励发展的政策取向,2005年这些行业或领域内的投资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5)目前我国市场改革和政府改革尚未完成,在财政分灶吃饭的压力之下,企业和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依然强烈。
    5、消费需求将保持相对平稳增长。
    2005年对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其中,有利因素包括:(1)2004年城乡居民(尤其是消费倾向较高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出现较快增长。(2)政府将继续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3)政府将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消除一些抑制居民消费的制度性障碍,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以改善长期存在的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互不协调的矛盾。不利因素则包括:(1)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已经持续几年热销的房地产、汽车的消费需求难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明年就业形势可能会有所好转,增加就业机会将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这会对消费需求增长构成一定负面影响。(3)2005年农民收入仍将出现一定幅度增长,但因受政策效应递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可能回落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会相应回落,从而对农村消费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6、外贸出口增长有所减速
    2005年,国际社会对我国纺织品配额将被取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也将全面启动,外贸进出口权将向各类企业全面开放。这一切将对我国外贸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以下因素的制约,2005年我国出口增长依然会有所回落:(1)由于石油高价格的滞后影响和全球进入了加息周期,2005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都会出现相应的回调,从而给中国外贸出口也带来不利影响;(2)出口退税进一步降低,同时对六类纺织品加征收出口税,会使得企业出口积极性大打折扣;(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强硬,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的调查和诉讼将增多;(4)在连续3年快速增长之后,我国外贸出口基数已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7、经济增长出现中长上升趋势中的小幅回调
    从前面分析中可知,在三大需求中,除了消费需求将相对保持平稳之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明显回落,2005年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回落。然而,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一个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五大动力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推动中国经济往前发展。这五大动力分别是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度明显加快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几大因素同时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第一次,将能保证未来20年左右中国经济保持快速的发展。2005年经济增幅的回落只不过是一次大牛市中的小回调。初步预计,2005年GDP增长8.5%,比2004年放慢0.8个百分点。
    8、通货膨胀压力小幅缓解
    2005年物价指数将出现回落。理由如下:一是粮价增长已经出现明显回落态势,估计这一趋势将在2005年得以保持;二是主要受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价格即使不出现回落,但上升速度必然趋缓;三是我国进口关税将进一步下调,而且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开始出现回落,将相应地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下拉作用;四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社会需求对物价的上拉作用将减弱。
    但是,由于受以下因素的支持,2005年物价指数下降速度将非常缓慢:一是2004年在发改委的严令禁止下,许多服务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被冻结。2005年当物价上涨动力减弱的时候。这些被临时冻结的价格将出现补涨行情。预计,许多城市将陆续提高水、电、煤气等价格。二是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虽然开始回落,但在其滞后效应的作用下,下游产品价格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水涨船高”。三是民工荒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开始上涨,对总体物价将产生成本推动作用。
(作者系ANBOND安邦集团研究总部特约学家)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