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调控数量型政策或已走到尽头

2011-04-12 12:05:57    来源:亚太博宇

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这意味着传统信用供给方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出经济总量增速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发展的空间是留给金融市场的,中国金融结构进入了实质性的拐点。而中国的金融结构拐点出现,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范式悄然改变。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负利率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央行还不断从商业银行抽走流动性,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速大幅减缓,使得商业银行揽储大战空前炽热,导致在流动性泛滥的中国竟然一直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短缺"。事实上,当下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改变钱的流向,即希望资金能自主地向银行回归,央行用准备金"硬锁"显然是失败的。为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流动性需求,央行还得被迫向公开市场逆回购放出更多的货币。从去年11月16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算起,在过去的五个多月时间内,全部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7万亿元,这期间央行上调准备金率6次,冻结银行流动性2.1万亿元,意味着这段时间金融机构增加的存款全部被冻结还不够,而银行还要发放贷款1.6万亿元。所以,过去央行通过数量管制和微观管理来控制信贷增长,对约束银行扩张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资金逃离银行显得意义全无,央行数量型调控政策或已走到了尽头。我们认为,控制全社会融资规模,数量控制不可能替代价格调控,中长期利率大幅度长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的水平,将催升资产泡沫膨胀,在中国按照抵押品多少来分配信贷资源的金融体制下,对于私人部门的挤压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关键还在于约束地方政府投资和财政需求。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