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国企业如何运用“土”战略获取竞争优势?
2010-08-26 21:45:54 来源:亚太博宇
中国的压力不是增长,而是赶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现在讲市场竞争都不是在讲国内竞争,而是讲国际竞争;现在国内市场就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参与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所以现在必须从一个国际大背景下思考我们的问题,不是思考我们一个企业的一般性问题,而是要思考我们的特殊问题,制定我们的特殊发展战略,特殊经营方式……
下 篇
一个国家要成长,一个企业要成长,一定要有现实的竞争力。现实的竞争力,就是相对优势。为了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地思考我们的发展战略问题。
慎思那些热门战略。
第一,关于技术发展战略问题。
国家也好、企业也好,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发展呢?现在大家都说技术升级,道理没错,但是关键的一点是,你开发一项技术是使你的成本提高了,还是使你的成本降低了?成本是高于竞争对手,还是低于竞争对手?如果我们自己发明一个技术使成本降低了,那是最好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研发成本太高,劳民伤财,那就不如花十分之一的钱买一个技术。
买什么技术?也要看你买的这个东西是使你的技术成本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现在多数情况下不是买技术而是买设备,技术体现在设备里。而这些东西基本上是别人发明的,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发明的。这时候可能出现一种情况:我们的企业引进了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引进了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但进来后生产就开始亏损。
亏损是有道理的,很可能你买这个技术时你的成本就高于你的竞争对手了。在很多行业里面,最先进的设备一定是你的竞争对手发明的,然后卖给你。卖给你这个东西的时候他要收回几样东西,第一是研发成本,第二是技术利息,第三还要收专利费,这叫创新利润。这几项一收,你利用同一个设备的成本就高于他利用同一个设备的成本了。现在最新最好的技术多数都是发达国家创造的,发达国家都是要节省人力的技术,他的人力太贵了,因此他要求自动化不断提高。最新最好的技术都是不用人的技术,我们买它的东西就用不上自己的比较优势,用不上劳动力成本,我们的总成本就比他贵。这种事情见得太多了,最新最好的技术可能就是使你竞争力丧失的技术。正如有人说的:我如果不进行技术改造明天就死,如果进行技术改造我今天就死。因为改造之后你的成本比对手高得多。这样做的人,他恰恰缺了点儿经济学知识——成本。你可以说我们未来赚钱,可今天都不赚钱,我们哪来明天?
发展经济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适当的技术,它不是最新最好最高的技术,而是最有竞争力的技术,是符合你现阶段发展能力、符合你现阶段发展优势的技术。经济学是一串的成本比较问题。适当的技术就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这里基本的标准是什么能使你赚钱。世界越是在竞争的情况下,我们越要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什么东西都没有绝对的好。
第二,关于行业选择、产业战略问题。
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叫产业升级。这里面也要认真分析落后国家的特殊条件。我们有什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确实是我们将来要发展的,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是我们目前没有技术优势的产业。而我们现在有竞争力的行业和将来作为本土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行业,恰恰是传统产业。现在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卖出去的东西基本上也是传统产业的产品。
美国经济现在有很多东西在往外转移,他称为夕阳产业。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的那些市场对于美国来讲,可能不是带动经济的市场,他这些年的需求主要都是新经济带动的。现在他人均房子有两栋、车有三台,高速公路有了、旅游有了。没有新的需求,经济就不可能高速增长。所以美国为什么兴奋点都在新经济上,就是他靠大家买电脑、买手机,然后全世界买他的信息产业设备、买他的软件、买他的技术,对他来讲,新经济确实是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人买什么?买房子、买汽车、买旅游、买服务、买家电、买城市基础设施、买公共交通设施,这都是消费享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些东西都是传统产业。比如说住房是个老产业,但是对于中国这个市场来讲,它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我们刚刚开始第一代贷款买房,北京的二期市场还没开,大家还没开始换房。所以今后几十年在我们有优势的这块市场,传统产业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柱,是老百姓花钱的主要地方,这里有几十年的市场,几十年的扩展,前途无限。
老有人瞧不起传统产业,现在都在讲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说世界工厂要做世界高级产品。我们当然要生产高档的东西,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生产低档的东西,中国还有五亿农民等着进城、就业。
今天中国传统产业的问题更多的是传统体制的问题,是传统产业如何使自己提高适当的技术,使自己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低,效率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而不是传统产业本身的问题。
第三,关于技术创新问题。
传统产业之所以是国家的竞争优势,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传统产业已经被人家搞过了,搞过之后风险成本就要小多了,因为你已经知道这个东西怎么搞,而且一系列法规、技术准则也都有了,我们可以免费地学,我们可以模仿了。而新的产业,大家都是同时起步,刚开始,同时起步就要同时承担创新的风险。
中国搞两弹一星,我们两弹一星的创新和美国当年搞原子弹的创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美国当时搞的时候,他不知道他会造出一个什么东西来,而我们搞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个技术,知道有这个东西,知道大概要用它做什么了。搞新产业是要承担风险的,当大家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时,你要想一想,你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多大,别人烧一百万美元跟你烧一百万美元的含义是不是一样?你是否愿意跟他一起烧,一起去烧钱摸索一个大家还没有摸得着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这件事是一个高风险的事,各大公司大规模地技术投入,最后也都只是在3%、4%的成功率。
所谓后发优势就是要节省这个代价,想办法去获得低成本的技术、低成本的知识,逐步追上去,而不是去赶同样的时髦。
坚实的竞争力,来自执著的专业化。
现在又有一种倾向,看着自己的市场饱和了,于是想着找别的市场,看哪儿还有点市场,就要进。你就没想到你进去,等你开始提供产品的时候,一大堆人也进去了,也提供产品,结果到处是围城。怎么能够兢兢业业在一个领域做好、做出品牌、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这永远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你是在挤别人,而不是你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地在各个领域担心被别人挤掉,这就来源于专业化。
现在有两个容易转移的地方,一个是转到高新科技,自己没有技术也没有专长就直接转过去。二是有钱没地方投了,有人鼓吹最高的经营形式是资本经营,于是大家都去搞资本经营。一个产业到资本市场上融资,融资完了发展这个产业,这是专业化发展。你现在成立一个总部,又成立一个分公司,又到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作,这叫转产。就跟上网一样,为了公司的发展上网,那叫专业化发展,是在利用新技术。而花几千万办一个网站,那叫转产。你有没有那个知识、你有没有那个能力、你能不能承担这个风险?比较比较,做到哪儿去?是转产?还是扎扎实实地在你这里专业化地发展?虽然不能暴发,但能获得稳定的收益。
大公司都有很多赚钱的地方,它怎么能挺下来?怎么能继续发展?其实他们好的时候把一些钱放上去,坏的时候便卖掉,以保证主业继续发展。这种不叫多元化投入,叫做为了突出主业适当地分散一些资产。市场的基本规律就是,没有长期专业化地兢兢业业做下来,是做不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五百强多数都是几十年兢兢业业、目不斜视地做出来的,中间可能有一些多元化的插曲,但是现在都相继回到了专业化的道路。只有专业化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你的特殊优势。什么叫核心优势?就是专业化优势。过去市场比较开放,投资比较容易,所以搞了很多多元化的企业,现在到了突出主业、清除辅业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