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要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

2013-01-15 09:03:51    来源:兰瑞环球


中国人民银行的年度工作会议刚刚在北京落幕,会议决定,今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这个"三性"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并不是此次央行年度会议首次提出,它一直是近几年中央政府对货币政策的一个要求。然而,在实际的经济调控中,这个"三性"说说容易,真要做到却并没有什么标准,因此,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货币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摇摆不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在宽与松的挣扎中徘徊。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政府要求银行积极放贷,以此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但为了不让由信贷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流动性过于活跃,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出现,政府又经常动用调控手段来控制信贷。这种状况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剧烈,从2008年底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当时,为了让中国不被金融危机拖下水,中央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投资大单,用扩大投资的手段来保证GDP的持续增长。为此,货币政策一改其谨慎态度,变得空前积极,银行向企业放贷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了政府要求之下的一项政治任务。当然,GDP"保8"的目标因此而顺利实现了,但随之而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却使民众再次承受了物价快速上涨之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政府对货币政策提出了这个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三性"要求。

但是,实际上随着所谓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目标的提出,货币政策出现了再一次的紧缩,影响之下,便出现了从2011年底开始至2012年上半年达到顶峰的经济增速下降。中央政府为此而在去年年中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从目前陆续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据说新一轮经济增长高潮即将出现。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经济增速下降的警报解除,物价上升的隐忧又开始露头,这从目前刚刚公布的去年12月份CPI即可看出,当月CPI同比上涨2.5%,虽然仍在可接受的3%这一警戒线之下,但相比11月份2.0%的同比上涨纪录,在一个月里出现0.5个百分点的增长还是让人不安的,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刚刚踏入的2013年又会重复前两年物价暴涨的情况?这是一个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而面对这个问题,货币政策如何作为,用通俗的话来说,是继续从紧还是改为宽松,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部门,显然面临很大的现实矛盾。

在最近几年宏观经济的反复中,货币政策无疑承担了一个尴尬的角色,它随着经济形势的起伏而摇摆不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这种摇摆不定的货币政策已经对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宽了就引起通货膨胀,紧了就引起经济增速下降。出现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不足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为主,它们与国有资本有天然的联系,而对以民营资本为主要构成的中小企业则缺乏放贷热情,因此,货币政策的执行与经济运行的现状存在着隔膜。经济增速下降,更多地表现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但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货币政策宽松,其投向却更多的是资金并不紧缺的国有企业,因此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其实是一种假象,真正的问题是它没有流向急需的部门。大量流向不当的资金充溢市场,引起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泛滥,于是货币政策又不得不开始紧缩,但受打击的却并不是国有企业,而是那些本已身陷困境之中的中小企业。

显然,货币政策的每一次摇摆都使中小企业受到伤害。此次央行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的货币政策继续执行稳健,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此前提之下,央行有必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指导与监督,要求它们更多地将信贷投向中小企业,更多地支持民营企业摆脱困难,让它们在将要出现的经济增长中成为主导力量。货币政策的"三性"要求不能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有具体的目标。就近阶段来说,就是要求货币政策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构成中已占有很大份额,它们对民众就业和政府税收等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它们出现全面的活跃与繁荣,中国经济的增长成果才能为最大多数民众所分享,这种增长也才能真正体现出可持续性。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