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新定位制造业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
2010-08-26 15:33:4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上海要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这是上海市市长韩正日前在上海工业系统党政干部会上提出的要求。
韩正在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准确地把握制造业在上海未来发展中的定位。他说,强大的现代化制造业是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是增强上海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上海要避免“产业空心化”,走不同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道路。
记者注意到,韩正的这番讲话是上海市领导人对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思路的一种反思和矫正。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顺序的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像国际大都市那样,第三产业的经济份额要占到70%。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一度在全国领先并且占主导地位的上海制造业放慢了发展步伐,甚至出现了萎缩、停滞不前的现象。上海曾经拥有三家全国最老最知名的电视机品牌:飞跃、凯歌、金星,结果自己封杀了飞跃、凯歌两个品牌,把三个生产体系合并成一个“金星”,由全国彩电老大哥后来变成“长虹”、“TCL”等数家巨头的小弟弟。上海生产空调历史在全国最悠久,结果不投资制造空调压缩机,让引进韩国技术造压缩机的“春兰”空调实实在在地在上海滩风光了好几年,直到“日立”压缩机进驻上海……这方面的事数不胜数。本报在1990年先后以整版篇幅十多次连续报道“上海货,你怎么了?”当时的上海市经委主任郁品芳为所有下属企业发放了“中华工商时报”。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曾经靠制造业发达又把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内地的香港,在危机中经济发展大伤元气。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直咬住制造业不放松的新加坡,却在危机中展现青春活力,更加楚楚动人。这个事实给上海市领导上了一课。他们开始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花大本钱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企业合作不断扩大汽车制造业,钢铁、石化、生物、通信等产业的发展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上海市重新开始对原来的“支柱产业”下大力培植。
在今年非典时期,上海制造业的表现对政府部门确定新一轮工业发展思路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据统计,上海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预计达到18.3%,利润增长50%、完成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出口创汇150亿美元,完成全年出口目标60%。工业已经成为非典冲击下上海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发动机”。
事实上,完整、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上海与其它国际性大都市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支撑上海经济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中,制造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者注意到,此前上海为了保持其制造业优势,吸引更多投资,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就包括旨在降低商务成本的“173”计划。韩正也表示,上海制造业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机遇,落实“科教兴市”战略,争取在全国拥有更高地位、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这也许意味着上海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