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拓市场得利益 15城市加快合作构建“旅游板块”

2010-08-26 15:37:57    来源:新华网 (2003-07-07 10:10:28)

(解放日报)一段沉寂思考之后,一个里程碑应运而生。“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和《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杭州)合作宣言》,把历史性的一刻凝固在了风荷荡漾的西子湖畔。此时,杭州市旅游委常务副主任盛成皿百感交集:“来之不易啊!15城市从区划经济跨越到区域经济,结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利益共得的战略合作伙伴,足足用了十年!”

  早在1992年,沪苏浙三地借“江南六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东风,首次推出的“苏浙沪游”,就曾火爆一时。然而,利益拉锯终使合作“褪色”:旅行社间纷争不断,景点之间互相抬杠,地接费从1500元跌至700元。低廉的价格带来旅游产品的大缩水,譬如游杭州,仅安排了灵隐飞来峰和游船两项,因上岛要收门票,坐船绕岛一周就算到过了三潭印月。

  “必须以共赢度较高的旅游业的破题,来加快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步伐”,旅游业当仁不让地成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开路先锋。有关人士指出,根据国际惯例,3小时行程是假日旅游的最佳模式。而目前,长三角15城市间的公路交通往来几乎都在3小时内。此外,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将成为长三角旅游全面合作的两级“跳板”。此时不加快合作步履,更待何时?

  加速,则必须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曾有专家如此评价长三角旅游合作的态势:目前区域内的旅游合作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链接,表面化的呼应,协作程度不深,协作的盲目性大,旅游开发的边际效益低,很难获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影响了旅游圈的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

  于是,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等,成为本次“高峰论坛”与“合作宣言”的指导思想。且看宣言所示———“互为市场,互为腹地,互送客源,提高区域内旅游的效率和水平”、“在大区域背景下,推动长三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一条条措施,无不与地方壁垒针锋相对。

  旅游业的紧密合作有无捷径?“以小球转动大球”,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石培华博士如是说。具体而言,就是要打破行政界限,着眼于发挥“板块效应”,将长三角地区根据资源禀赋的不同划分为“环太湖”、“浙西北自然风光”、“江南运河古镇”、“现代都市风光”等旅游板块。先实现板块内的统一规划、统一促销,待时机成熟扩大为板块之间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

  如今,共享天堂之名的杭州与苏州,就一起打出“天堂之旅”的旅游旗号。“整合宣传资源,共塑天堂品牌,推出强势产品”,两市在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等多层面展开实质性合作。板块合作的“试水”,已悄然启航。

  上海每年召开的诸多国际会议,为苏浙提供了大量潜在客源;南京旅游集散中心开业在即,届时将形成上海、杭州、南京三大旅游客运集散中心……如何化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合作动力,无锡市旅游局局长王洁平说:“必须从共识延伸到行动,从会议延伸到机制,从提供平台延伸到拆除壁垒,从政府合作延伸到企业合作———四箭齐发,大功方成!”(记者/谭新政)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