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民间资本投资全面松绑
2010-08-26 15:38:40 来源:凤凰卫视
7月7日消息:香港商报报道,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新近出现亮点。据悉,相关改革方案正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拟订,如无意外,近期可形成报审稿,上送国务院。有专家估计,方案“有希望在年内出台”。
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勇近日对这一方案予以积极的评价。他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仍属投资拉动型。按照正在制订的《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的框架,20年内将为中国GDP贡献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年约为3000亿元。”
退出机制是投资前提
据《财经时报》报道,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依据“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专家评价,此次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对政府经济行为的根本调整。
目前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要对两大关键机制———进入和退出进行再造。尤其对于创业投资者,如果没有可行的资本退出方案,投资者不会将资金投入。
据有关专家分析,2004年国家将继续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在明确划分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类政策时,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步建立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对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可望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对个人的实业投资,则全额或部分抵免相应的个人所得税。
为民间投资松绑
今年初夏SARS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实施减免税费的同时,也批准了一些重大基建项目在年内开工建设。但是,“政策输血”只能救一时之急,根本出路还在于实现自主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
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国现在不缺资金,关键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目前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指出现行投融资体制的弊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最近也表示:“制订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是国家发改委成立后转变职能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当然包括社会投资的自主权,进一步缩小政府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而且要简化审批程序,为社会投资,包括外商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发改委投资司人士透露,根据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核心是收缩政府直接投资范围,全面放开民间投资实业的领域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国家政策、法规限制开放的领域,今后,所有经营性领域将逐步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
12万亿民间资本闲置
近十几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已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今年6月8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奠基。这座大桥将对长江三角地区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该大桥的建设资金中,民间资本占了50.25%,比例之大被认为是探索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范例。
还有专家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市民间投资总量2002年年底约900亿元。即便在温州这样的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资本至少有约1800亿元依然在沉睡。而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仍然存在许多限制,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的项目审批、资金优惠政策安排等,都向本系统的直属企业倾斜;在电力、铁路、公路、水利、交通、能源、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其它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
有专家估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2万亿元民间资本被闲置。
地方政府加盟债市
据悉,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应是下一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全面发展包括国债、金融债、公司债、市政债、抵押贷款债等在内的债券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中国除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几乎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地方政府债迄今近乎为零。专家形容说,“重股轻债”使中国的证券市场变成了“跛脚的残疾”。
央行票据近期在中国的债券市场上风生水起,正说明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宏观经济的要求。目前,政府决策层已形成共识:一个完备的债券市场可以有效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应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地方债券的出现将成为耀眼的亮点。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勇一直倡导地方发债的发展。他认为:“地方发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大推动力,因为这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此外,国家发改委还将考虑适当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