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紧密 大马做中国企业“出口”

2010-08-26 15:39:0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这几年越来越铁了。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高达54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7%;今年头4个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为220.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1%。虽然在近两年的排名上,东盟位居日本、美国、欧盟与香港地区之后,是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但在同比增幅一直保持第一,对华  
贸易总量直逼排在第四位的香港。

  东盟与中国经贸关系发展如此之快,说明双方的经济互补性很强。这是东盟与中国构建10+1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也用来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威胁论”何以注定走向落寞、“中国经济机遇论”为何快速走进舆论的主流。

  在马来西亚,朝野各界对亚洲以中国经济腾飞为主轴的发展趋势,悟得比较早,反应也积极得多。一直倡议东亚经济合作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近年来多次反驳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他认为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可以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共创多赢局面。马来西亚经贸、旅游与教育部门的高层官员,近年来也日益关注“中国因素”对该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关注并研究中国推动本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认为马来西亚有条件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整个亚洲甚至全球的桥头堡。

  这一观点目前已在该国工商界获得积极回应。在马来西亚经销中国产品最具名望的海鸥集团,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物色合适地点筹建一个提供综合服务的多功能“平台”,目的就是要和中国企业结成策略伙伴,协助中国企业家“开疆拓土”,协助中国商品走向海外。今年年初,这个名为“马中商城”的大型物流平台在吉隆坡市郊的UE3广场开始搭建,并于近期正式启用。据记者了解,中国的海尔、同仁堂、小天鹅、三九等多家著名企业已在那里安营扎寨。

  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名誉会长、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先生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马来西亚构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除了政经形势稳定、法制体系健全、基础设施优良、自然资源丰富等有利因素之外,地理与文化优势更是“独一无二”。马来西亚正处在本地区的中心,北面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和菲律宾陆路相联,向西向南与印尼隔海相望,新加坡与文莱就在旁边,马六甲海峡上的世界级良港巴生港有望取代新加坡的海运枢纽地位,即将兴建的泛亚铁路纵贯马来亚半岛(西马)。看一下东南亚地图,就可以马上理解郑和500年前“走出去”时为什么把中转站建在战略水道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西亚一侧。

  由于地理与历史方面的原因,马来西亚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儒家文化都在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族群多年来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结构。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系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上,除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外,马来西亚华人是首屈一指的一个群体。

  陈凯希先生认为,多元文化的生存背景正是马来西亚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例如中国的清真食品,如果在马来西亚打上“H a la l”(伊斯兰教律法规定的合法食物)标志,就可以大大减少中东穆斯林市场的进入难度。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与当地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中国企业,非常看重对方通过马来人、印度人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南亚、中东和欧美地区销售网络。三大族群整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构建一座通向世界各地的“立交桥”。

  在马来西亚,赞同并且实践这种观点的企业家,正越聚越多。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