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强势政府”难以支撑上海经济持续发展
2010-08-26 15:51:41 来源:搜狐财经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 贺 军
如果说香港是“香江明珠”,那么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的“东方明珠”。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曾一度落后,但在进一步的开放中,上海以雄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较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富有效率的政府等因素,后发先至,迅速超越了国内其他特区,成为中国事实上最大的特区。
上海的成就有目共睹。2002年,上海人均GDP达到4909美元,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上海在中国的进出口中占有独特地位;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聚集的金融资源在国内最多;上海还集中了大量的外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设立总部最多的城市,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总部最集中的城市;上海也是中国内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唯一一个能与香港谈到竞争的城市;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以上海为 “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正在全面超越传统的珠江三角洲。
然而,在上海所取得的这些成就背后,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上海有一个强势的政府。在今年抗击SARS的斗争中,上海将强势政府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在SARS疫情爆发后,上海在全国率先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成功地控制住了SARS疫情。上海政府官员普遍感到了压力,也发挥了从未有过的“政府思维”能力。据报道,很多措施都是在几个小时内拍板出台的,这给上海市各级官员带来不小的压力。
强势政府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上海的强势政府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较高的效率、有较强的执行力、有较强的动员能力。这三种能力,在上海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有突出的体现,比如发展浦东经济开发区,大搞城市建设,改造城市交通,创造政策环境吸引外资等方面,没有哪一个地方缺少政府的身影。上述的能力,再配合上海人的精细,上海人对商业文化天生的敏感和理解,上海总能够把经济环境方面的事,办得漂漂亮亮的;也能够集中资源,争取资源,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缘际会的因素,上海能办成其他地方政府办不到的事。完全可以说,在上海改革开放以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强势政府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
但不可否认的是,强势政府在推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在强烈地干预市场。政府积极介入经济活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恐怕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但上海的特点在于,由于其政府组织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能力,当其他地方的政府逐渐退出经济事务时,上海的政府力量依然强大,尽管政府仍可以做到为市场服务。
不过,政府的强势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市场的弱势,或者说民间经济力量的弱势。到目前为止,我们仍不难观察到,上海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仍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极不相称的弱势。不说别的,拿民营企业来说,上海市就很少有在全国拿得出来的民营企业。即使有一些成气候的民营企业家(周正毅可算是一个代表),却又常常与资本原始积累中的“原罪”摆脱不开关系。
上海市自己的总结是,上海的产业发展是靠中央国资、地方国资、外资、民间资本“四轮驱动”。但在笔者看来,上海的经济实际上就是“两轮驱动”,一个是国资,另一个是外资,民间资本还是弱项。目前,由于上海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上海,但这些民间资本,往往是民营经济中的佼佼者,而不是那些普通的民间资本可比。实际上,在民营经济逐渐被舆论重视的今天,上海市也看出了这种不相称,从去年开始,就在本地民营经济的宣传上花了不少功夫,但上海市民营经济的弱势格局短期内仍难改变。
形势在变,强势政府也会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随着向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和社会对减少政府干预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政府来适应新的形势,找到新的定位,与此同时,还要放弃很多原有的权力和利益。这一切都需要政府从头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