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财经委许健:利率市场化不能操之过急
2010-08-26 21:14:51 来源:搜狐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 许健
政府要尊重市场
这个问题对搞市场经济来讲是很重要的。总的来说,政府可以干预市场,而不是操纵市场,政府要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使之符合经济规律。经济学前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要积极干预市场,可以运用财政和货币等手段,但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政府对市场的作用主要是维护秩序和建立信心,防止市场失灵或走向极端,证券市场是很奇妙的,人们最看重的是大势和个股的预期,有信心才会有人买股票,没信心就没人买,没人买整个股票市场就会失去流动性,就会死。所以关键是要树立信心。在股市遇到突发性事件打击,处于崩盘边缘,政府要出面,比如美国在“9,11事件”之后马上下令所有证券交易所都停牌。我们在SARS疫情最严重时刻也采取了股市停牌措施,虽然晚了一些,但也体现了政府保护市场的立场,基本保住市场的流动性,有句俗话说“苍海横流、政府出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自由主义”学派强调“市场是万能的,不需要干预”的观点是与现实相矛盾的,也是缺乏实践检验的。
财政收支平衡要依赖货币平衡
要正确理解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才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问题的实质。财政和金融是有很密切的内在联系的,最后财政收支的平衡是要用货币平衡来解决的。这也是财政政策受制于货币政策根本原因。财政要控制赤字,不能有过多的赤字,财政支出要考虑效益,赤字财政政策不应长期实行。早在两年前,我在《财贸经济》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示了对我国长期使用赤字财政政策的担忧,现在看来提出那些问题都显现出来了。
在国外,控制财政赤字是每个政府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如美国的财政赤字具体数字挂在华尔街最显眼的地方,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和了解,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化。财政的主要作用是完善社会分配体系,实现国家职能。我们国家的农村卫生体系、基础教育欠债太多了。虽然这些方面的投入不产生效益,但它是国家职能的体现,也是GDP增长的基础。只有健康、教育等基本问题解决了,才会有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发展。这次SARS是一次教训,说明我国公共财政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公共财政不是为了完全搞建设,财政资金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如果要超负荷去搞建设,就必然会有大量赤字,赤字多了终究不是好事,使用赤字搞经济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相反,不打赤字的经济持续增长才是真功夫。克林顿经济政策的成功就在于成功的控制了赤字,而现在美国经济的病根就在于赤字使用过度,这也是美元贬值的重大原因之一。
发展股市关键是沟通各金融子市场
现在大家讲资本市场大多数是较为孤立的讲它,但大家都对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产业循环和金融循环的结合点----资本市场这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有当资本市场发达了,货币才有可能转化为资本,储蓄才有可能转化为投资。应注重资金产业循环与金融循环相互结合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不能将资金产业循环与金融循环割裂开,否则将产生流动性不足问题。资金在两种循环中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在产业循环中,它主要是作为流通手段,为微观经济起润滑作用,在金融循环中,它是作为财富和资产形式,它的资本积累意义远远大于作为对经济起润滑作用的货币功能。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资金循环大体局限于资金的产业循环,虽然有银行但基本不存在金融循环问题,因而缺乏资本积累。80年代改革后,社会和个人资本积累有所进展,但以间接融资为主体融资体系仍决定了资本积累较为缓慢,因此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促进资本积累的过程。怎样才能发展资本市场,关键是要沟通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需要与供给双方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我是国内最早提出打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流通渠道的,去年我在“中国证券市场高级论坛”率先提出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使银行资金合规入市,当时引起全国上下很大的争议,现在看来,基本已经统一认识,说明这个观点基本上是站得住的。为什么,因为不是这样,中国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资本化程度就不可能高,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不牢固。国外银行有约20%左右的资金用于买股票,有没有风险?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股票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它的风险是可以控制。国内银行目前只有17%左右用于买债券,还主要是国债。现有整个国民收入循环主要问题是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太快,间接融资比重太大,银行贷款难,企业难贷款,在市场经济运作条件下,这种国民收入循环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不仅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也需要打通,保险现在的矛盾也开始暴露了,主要体现在保险资金运用没有放开,保险资金运用主要存在银行,其利息收入无法保证保费支出,这个问题解决只有增加保险资金入市的比重,长期运用资本市场取得稳定收益,解决保费支出不足的矛盾。?当然,打通三个市场是有前提的,要加强市场流动性管理,做好监管的基础性工作,要从三个市场统一的范畴来考虑社会资金的产业循环与金融循环的结合。
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改革相辅相成
大家总是问,为什么金融改革总是以银行改革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呢?我想有三个大的问题需要搞清楚:一是间接融资是直接融资的基础,间接融资是货币,直接融资是资本,是先有货币才有可能转化为资本,间接融资是直接融资的基础;二是我国间接融资的比重远远大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影响面广,一旦出现问题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家的安全,相反直接融资比重低,而且融资性质也有区别,还有直接融资的流动性比间接融资要强得多,相对风险性质也不一样。三是银行体系的改革远比证券市场的改革更复杂和更困难,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现在,还远未达到小平提出的“把银行成为真正的银行”这一目标。可以说,一旦中国金融业改革成功,它预示的不仅是金融改革的胜利,而且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后成功,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真正的良性循环。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大多与金融改革没有搞好有着密切联系,比如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村资本形成有障碍,深究之,这又与农村金融和融资体制问题紧密相连。还有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国有银行的坏账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没有解决好“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所以说金融改革还得以银行改革为中心。我国银行业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不良资产问题,但从根本上讲它是产权问题引发的资本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是内控体系和盈利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1996年以前实行股份合作制时候不良贷款比例很低,因为它是股份制的股权结构、合作制的服务体系,一个城市信用合作社可以为周围的中小企业提供很多服务。改制后成为城市商业银行以后,一下子转化为一级法人制,地方财政成了大股东,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资本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银行不良贷款很快就增加了,金融风险接踵而至,这是很大的教训啊,从本质上讲,这是缺乏真正资本结构和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产生的结果。
我们总是说,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银行改得好,对资本市场绝对是促进,如果改的不好,就会拖资本市场的后腿,这就是金融改革中的辩证法。
利率市场化不能操之过急
现在大家谈利率市场化谈得比较多,但是其本质并不一定清楚,对我国到底是否有利也不清楚。利率是最重要的价格,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率自由化,其约束条件是较为严格的,一旦放开,其效果不是金融深化就是潜在的金融危机。利率放开后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可能会引起金融机构资金会大量流向管理不足、但却可迅速升值行业中去,从而使具有泡沫性质资产价格骤升,这类问题在日本、台湾、马来西亚、智利、瑞典等都曾遇到;二是如何处理原有的大量不良资产和新增加的不良资产的问题。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受制于:(1)财政状况。我国的财政状况是否改善的关键还是取决于,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能够淡出,从目前我国经济政策走向分析,从现有的赤字财政政策过渡到“零基预算”的平衡性财政政策还有待时日;第二是我国金融体系不良资产情况是否得到全面的缓解,也是衡量财政状况实质性好转一个关键指标,但目前情况看金融不良资产不可能在一个很短时期内消除;第三是税制不改革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我国现有税制不甚合理,主要体现在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相适应,缺乏税法制度和合理的税收结构。(2)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仍不具备在利率市场化放开后可能引发利率大幅度上扬情况下对金融机构理进行监管的机制。主要应解决从过去的分业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化;以金融混业经营为潮流发展方向制定监管法规;改革金融机构的内部监控机制和风险评估系统;建立一个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资本项下的资本流动综合性监管体系。(3)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国有企业缺乏消化较高利率的素质,目前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25 %左右,其中相当大比重是因为国有企业缺乏资本金和预算软约束造成的。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利率市场化限制了低利率政策效应。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低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主要有三个方面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必须采取低利率政策:其一是我国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完全市场化,特别是在转轨时期大量使用财政政策形成的资源配置结果强化了行政性;其二是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不可能采取完全市场化方法调整结构;其三是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需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实行低利率政策,以其利差用于消化不良金融资产。但是,目前推行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一种提高利率否认低利率政策的作法,由此产生的高利率水平不仅抵消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低利率政策效应,而且从根本上不利于结构调整。总之利率市场化要推进,但要创造条件,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忘记国外利率自由化的基础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基本上对开的,而且利率放开也是从非信贷领域开始的,并且对存款利率放开是慎之又慎的,这些方面我们都缺乏条件,因此对利率市场化我们要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对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实行有效的管理,对非信贷市场利率逐步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