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电力短缺

2010-08-26 21:15:19    来源:国际金融报

  “天黑了,不少人家开始往外搬藤椅,老人们摇着蒲扇乘凉,大人们聊天,孩子们嬉戏。10多年前常见的纳凉场面,如今又出现在了街头巷尾。”这是几天前,杭州一家媒体描述的街头场景。因为拉闸限电,浙江一些城市的老百姓重新捡起了旧习。

  进入盛夏,缺电又成大问题。7月以来,苏浙沪相继创下用电负荷历史记录。各地电力部门在经受严峻考验的同时,纷纷作出相应对策,以期度过夏日难关。

  每逢酷暑,各地都要喊“缺电”,这是前些年听惯的“四季调”。而最近两三年来,随着发电能力的提升,这个老问题似乎已成“过去式”。不过,今夏缺电问题正卷土重来,而且形势之严峻超过往年。连两年前已表示今后不再紧急拉电的上海,前几天也不得已两次启动拉闸限电紧急措施。

  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是连日高温惹的“祸”。最近,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华东部分地区持续高温,极端气温更是屡创新高。一般都认为,正是这种桑拿般的高温天气,直接导致电力严重短缺。

  这话并没有错。但值得注意的是,缺电正在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除了持续高温的南方地区,连最近天气比较宜人的华北等地,也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当缺电正成为一个全局性问题时,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在缺电背后,是否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背景?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引人注目的数字是,GDP同比增长8.2%。这显然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受“非典”的影响,中国经济刚刚走过一个不平凡的半年。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6.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5个百分点。而推动工业增长的是投资的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1%,比去年同期快9.6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在经济环境总体趋热的背景下,上半年工业用电同比增长了16.46%。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用电呈总体下降,农业用电为负增长。换言之,工业用电的大幅增长,正成为新一轮电力缺口的主因。

  面对电力紧缺、钢铁等原材料需求旺盛、银行贷款高速增长等重要的宏观经济信号,经济是否出现过热苗头、宏观调控政策该如何运用等,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焦点。

  现在,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从去年年中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走出通货紧缩的下跌通道,其后的数据一直表明,经济正在以加速度回归上升通道。而关于经济过热的担忧,也在最近开始出现。

  应当看到,当前在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苗头,主要是投资高增长所造成的生产资料的瓶颈。而中国经济要保持目前的高速增长态势,最有效率的手段是促进其平稳增长,避免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等在内的大的波动。值得关注的是,在7月25日新华社的一则通稿中,引用一位国外知名经济学家的话,认为“目前中国在政策上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应对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过热苗头”。

  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逐步显露出来。比如,最近一些专业人士指出,GDP和工业增长背离、投资和消费增长背离的失衡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应该说,这反映了经济生活中始终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只不过在2003年上半年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它们是愈发地突出了。

  不过,在关注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就总体而言,目前国民经济运行的高速增长,是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所以对于整个宏观经济来讲,过热现在可能还只局限于个别行业,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盛夏的电力短缺现象,有着比天气原因更重要的经济背景。对于类似宏观经济信号的关注,无疑有助于把握经济发展的脉动,避免出现大的波动。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