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距离国际化有多远?城市实力篇

2010-08-26 21:15:47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2003年8月1日)

北京现代商报(2003年8月1日)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中心,对本国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
  北京:2002年GDP总量为全国GDP的3%,在中国位列14
  与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主要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这些必要前提相比,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舍我其谁。
  以纽约计,它每年的GDP大约为25000亿美元,占全美国GDP的比例高达25%,对外贸易额也占美国外贸总额的20%以上。加上纽约又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和世界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城市,还是全美最大的港口、交通枢纽、工业中心和对外贸易口岸,其对美国经济、美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
  而北京2002年GDP总额为31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77亿美元,仅占全国2002年GDP总额102398亿元人民币的3%,是纽约GDP的1.5%。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排名中位列第14。上海2002年的GDP为5408亿人民币。从经济总量上看,北京还远未达到影响世界经济的高度。虽然北京的人均GDP已经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中心,服务业比重在70%以上
  北京:61%的服务业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全球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在这方面,中国做得最好的城市是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目前,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61.9%,其中美国为72%。法国为71.5%,意大利为70%。尽管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已由1995年的47.6%上升到2002年的61.3%,且在全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中排名第一位,远远高出第二位的上海(51%),但还是赶不上世界平均水平。
  据专家分析,北京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结构不合理,金融、物流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对缓慢;此外,企业组织规模小,未形成有品牌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供给也不足;存在垄断,市场化程度低,垄断集中表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电信、公用事业、机关单位后勤服务等领域。
  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中心,影响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走势
  北京:全国性金融管理和信息发布中心
  并不是每一个国际化都市都必须是金融中心,但金融中心却一定是世界级城市。
  北京具备了建立金融中心的一些基本条件。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现都集中在北京。四大国有银行的总行、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也都在北京。仅1700米长的金融街就聚集了中国金融业50%-60%的资产,是独一无二的全国性金融管理和信息发布中心。
  但是仅有118家外国金融机构的北京距离金融中心的差距仍然很大。
  在建设金融中心的道路上,北京面临最为紧迫的是与上海之争。这些年来,北京的金融业在与上海的竞争中屡屡败阵。尤其2001年,富国、博时、长盛、大成等4家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中信证券几乎同时将注册地迁离北京。就在今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资金交易中心从北京迁到了上海,此次南迁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首例。据悉,建行之所以选择把“资金交易”的重心迁到上海,主要是考虑到像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银行同业拆借中心等全国性的金融机构都集中在上海,上海在全国的资金交易中心地位越来越高。
  上海的快速发展是有历史原因的,从1990年开始,上海被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北京则被定位为“政治和文化中心”。 这10年间,国家把优先发展金融业的优惠政策给了上海、深圳等地。2002年初开始,北京才明确提出了发展首都金融业的概念。(记者 方芳)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