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较劲的背后,实际是美日增长模式之争】

2004-04-16 13:46:17    

03年第4季,印度的GDP增长高达10.4%,超过中国的9.9%;但印度并不跟中国比GDP谁更令人眩目---印度认为,与中国遵循的东亚发展模式相比,印度的增长模式更有助于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它对投资者的回报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也因此,印度的GDP增长和人均产值终将超过中国。
JP摩根最近的报告说,印度上市公司的股权回报率高于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日本和马来西亚的上市企业,也高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债务/权益比率则是亚洲最低的。
印度公司兼有大额股本、高股权回报率两项特征,凸显其盈利能力异乎寻常。相比之下,东亚的发展模式仅仅实现了经济增长,并未创造出与之相称的利润---一个例证是东亚地区股市的增幅大大低于GDP增长率。90-2002年期间,东亚新兴国家或地区的名义GDP增长比其股市指数的增幅高236个百分点(不包括中国,原因是90年代初A股尚不具规模);印度的数字则只有96个百分点。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政府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它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也都通过税收优惠、直接贷款、隐性补贴鼓励优先发展某些产业。但印度政府在该国近年的经济增长中几乎未扮演任何角色---政府几乎没有优待过任何特定行业,在赋税上对所有企业也都一视同仁;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的方式与中国发展农业的部分口号相同---少取(但并非多予)。JP摩根认为,印度政府对其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是私有化及放松监管,而非通过产业政策加以干预。
两种增长方式的另一不同之处,是印度的储蓄水平较为温和,去年为20%-25%,中国则是44%。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体的居民储蓄占GDP的比例均超过40%。平实的储蓄水平使印度人能更多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不必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稳定的国内消费则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不必依赖起伏不定的出口需求。
更重要的是,过度投资因此大为减少。去年,中国的投资规模占GDP的42%(东亚国空一般年份的投资额通常超过GDP的40%);印度的年投资额则一直保持在GDP的20%至25%,与储蓄率相当。没有政府的干预指导,印度经济形成了良性而且不同寻常的结构。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制造业,以致多数经济体的服务业处于欠发达状态。印度的电脑编程、后台支持服务外包、呼叫中心业之所以大行其道,部分原因就是官方政策没有刻意将资金导向制造业。仅从印度服务业方兴未艾这一点看,该国的经济就与新兴市场国家显著不同。现在,没有哪个与印度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敢吹嘘其服务业也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印度模式的特征是低投资率、低储蓄率、处事公平的政府、高盈利水平的企业---这些全都是美国经济的特点。现在明白了,印度遵循的是美国模式,中国则是学习了日本的模式。在美国模式下,印度可能永远无法像中国那样,连续多年维持GDP的两位数增长,使经济扩张受到限制。中国则以典型的东亚经济增长策略,通过高额投资、低廉的融资成本,实现了经济的井喷式增长。但印度的企业更有效率、银行的资产质量更佳、服务业增长更为强劲、消费基础更加广阔。现在,印度正在磨练耐力,它知道,与中国的赛跑并非短程,而是马拉松。Back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