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低效显示中国经济开始偏离东亚模式】

2004-06-02 15:23:57    

经济周期波动、大起导致大落,本来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体制性周期因素可能居于主导地位,主要风险是低效率资本的形成,将增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纠错成本。多年来,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但行政主导的投资体制仍然存在,形象工程 (如修大广场、盖办公大楼、铺草坪美化市容等)和政绩工程(如热衷投资建设产值高、税收多的项目等)比比皆是。地方政府从本位出发,在经济形势稍微宽松时,就出现过度投资、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
东方信邦分析师认为,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是体制性力量的反映,原因除了官员政绩考核的GDP导向外,还有现行的财政体制。现行的分税制下,国企按隶属关系交纳所得税,地方政府为增收,必须多建地方企业。发改委统计,今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地方项目增长却高达64.9%。银行业改革发展也处于关键阶段,外有行业对外开放的竞争压力,内有改制上市的冲刺,短期内坏账清收又不可能大幅提升,只有多放贷款。从20年的实践来看,中国的经济模式基本是投资拉动单轮驱动、以工业化推进为依托,渐渐偏离了亚洲奇迹国家的发展路径:
1、提前出现资本深化现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有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经历。韩国从90年代起一直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稳定在37%),亚洲金融危机后降到25%。现在,中国的投资超过40%,问题是许多地区和产业过早追求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深化的速度过快。以中国的国情,只要资本匹配相应的劳动力,经济就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因为行政性的重复建设投资过度,企业出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偏差,大大损害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2、资本形成的地域特征:经济增长区域出现极端化(工业化不断朝东部和南部沿海集聚)。地方经济的投资总量远远高于一体化市场体制下的最优均衡值,大量资本沉淀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领域,资本生产率持续下降。据统计,工业部门的区际间日出现结构趋同,彼此重复和区际竞争,生产模式偏离比较优势,严重威胁工业部门的盈利能力。
3、第二产业过度发展:完成轻工业化后,第二产业已占GDP的50%,而且还在上涨;当前的资源和就业难以支持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第二产业的过度发展造成资源错配,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反过来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相比之下,国际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的相对衰落和服务业的兴起,如韩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稳定在45%。Back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