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货币政策成效的背景因素分析

2004-06-09 14:15:23    

央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以来,成效似乎未如理想,其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几个基本金融市场(货币、股票、债券、保险、期货)均处于初级阶段,相互之间并不完全贯通,这种条件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有相当的局限性,其效用不能与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相比。
2、利率与汇率互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汇率也有限制,并以美元汇率为主要基准。这种条件下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将引发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不利。第一季贸易赤字超过80亿美元,美元本身走向导致人民币对日元或欧元相对贬值,对进出口平衡的影响要小一些,原因是进出口(包括服务业)的结算货币主要是美元与港元。当然,认为发达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过大,以提高利率的方式缓和这种压力,则另当别论。
要考虑的问题是,人民币因货币政策而增加升值压力,是否是央行当前的政策目标?升值压力上升后,对出口及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有何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对通胀有何影响?对港元及香港经济有何影响?考虑到出口在经济增长(包括增加就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尽管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上尚未自由兑换,也必须慎重考虑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3、银行的资产质量:过去6、7年内,四大银行都加快拓展消费信贷(包括住房与汽车按揭)业务,中、小银行也是如此。到去年底,工行、建行、中行的按揭贷款已占总贷款的10%。据了解,房屋按揭贷款的特点是:90%以上自住,不是投资,按揭率为70%;95%以上的借贷者有固定收入,足以支付按揭;大部分住房都需要花10-20%的成本装修;绝大多数购房者都有较高的(相对购房总价的)储蓄。这种情况下,工行、建行与中行按揭贷款的不良资产率低于1%,利率(按复利计算)远高于企业贷款。
住房按揭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发展商以假按揭的方式套取银行贷款;但这种现象并不是宏观货币政策监管的问题,而是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问题。如果利率上调,购房者的直接反应是加快以储蓄偿还按揭,因为贷利差扩大及居民的投资渠道有限,其结果是银行总贷款中质量最好的住房按揭贷款比例将下降。如果运用行政手段限制住房按揭比例,则间接影响购房需求,影响开发商的资金周转和还款能力,结果是银行对发展商贷出的款项素质下降。
现在,央行关注的重点是利率及其它市场手段,银监会与各银行关注的重点则是完善风险控制,各司其责。如果一刀切,大幅减少对发展商的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将不降反升。这一判断也适用于对企业的贷款---宏观上看,对有效需求的判断应是判断整体景气及各主要产业景气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阶段,银行受信对象的性质(国有或民营)并不是决定贷款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换言之,民企的贷款质量不一定好,国企的贷款质量不一定差,反之亦然。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监管体制及相关法律的制订与执行;2、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3、银行的业务增长及结构、产品的调节;4、宏观景气。判断经济景气还需要更全面的数据与分析,其中的量与度方面尤为重要,不然的话,政府与企业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反应过度。Back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