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大师的性情一面】
2004-06-11 15:45:02
一般人很少嘲弄物理学家、化学家或数学家,但对经济学家,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冷嘲热讽、戏弄两句。主要的理由,大概是经济现象和一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对经济政策,每个人都可以臧否两句;而且经济学家之间经常莫衷一是,或者理论一大套,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但经济学者受人讪笑,也反映出经济学的重要---历史学者海伯纳便直言,不了解经济学,就不可能了解现代社会。三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思想和行谊,或许能让人间接体会到经济学的一些面向。
德裔美籍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有1/4的匈牙利血统,身高超过1.8米,才华横溢,言辞锋利而幽默。两件小事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佛利民(诺奖经济学家)有一次感冒,在家里休息了两天,写成一篇学术论文,史氏一番赞叹之后调侃:万一你摔断腿、在家休养一个月,不知道会写出多少东西?他有一艘游艇,取名为经典。别人问他最近忙什么?他轻描淡写、一本正经地答道---忙我的经典。
他才气纵横,以在知识领域驰骋为乐,对才智平庸的人就有点不耐烦。一位多年的同事曾说,史蒂格勒和佛利民都太聪明了,所以受不了蠢人;结果,很多学生不敢找他们当指导教授。史蒂格勒在回忆录《不受管制的经济学者》中也说,他得到诺贝尔奖,主要是因为在管制经济学、资讯经济学两方面的贡献。
60年代,他开始分析政府的管制问题。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自古已然,很少有人探讨管制的成效---如在美国,电费管制从1907年就开始实施。史蒂格勒60年所作的调查是第一篇认分析管制效果的研究。
政府管制电费的效果到底如何呢?他发现,对电力公司向用户的收费其实没有任何影响! 当然,后续的研究有不同的发现,但史氏的贡献在于他的作法---拿证据来,对政策的评估不再是谈兵;而是要收集具体的资料,让证据说话。
研究资讯问题上,史氏也是开风气之先。过去,经济学的论证都假设资讯是完整的,消费者、生产者、管制者等在决定自己的举止时都拥有充分的资讯。但史蒂格勒在61年发表论文,指出对任何决策者而言,资讯问题都非常重要。买冰箱、电视固然要搜集资讯;读书谈话也是在萃取资讯。
无论是管制问题或资讯问题,因为过去备受忽视,所以史氏长驱直入、着手成春。这也反映了学术发展的特质---成熟的领域里有众人认可的理论,容易排斥新的理论。新问题或新领域风险大,但也容易大有斩获。
经济学者也有平凡脆弱的一面,即使执世界经济学牛耳的芝加哥大学、即使经济学界赫赫有名的大师,一旦碰上个人好恶,行径也和市井小民相去不远。
法兰克奈特是史蒂格勒的指导老师,也是当时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台柱之一。他对任何问题都追根究底,还非常排斥权威。当时,芝大经济系规模不大,只有10位教授:其中一位是保罗-德格拉斯,是奈特的死对头。德格接斯有浓厚的入世情怀,醉心政治,学术工作只是阶段性的预备动作而已(他当选参议员,在国会叱咤风云了18年之久);奈特和德格拉斯二人不和,互道长短,系里的师生尽人皆知。在回忆录里,史氏利用保留下来的信函勾勒二人之间的曲折。
1933年12月21日,奈特致德格拉斯:已有好一阵子,我觉得你我之间,似乎有点不对劲,主要原因好象是我们彼此都有这种感觉。我一直认为,意见不同的人可以争论得你死我活,但彼此之间还是维持着友善和谐的情怀。
第二天,德格拉斯就回信:在很多场合,你曾告诉很多人,说我像是江湖术士而又媚俗(charlatananddemagogue)。虽然我有点蠢,但并不是完全愚不可及。如果我在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使我寿命减短,似乎对有些同事倒是好事。但我可不希望你少活几年,因为我对你的知识和贡献都有最高的评价。
佳节过后,鱼雁往返继续。1933年12月27日,奈特致德格拉斯:来信的语调令我震惊。我一直以为,我们只不过是各有所好、各行其是而已。对我而言,江湖术士和媚俗的字眼绝对是无中生有;我觉得奇怪,为什么你会有那种念头。据我所知,我从没说过任何损你的话,无论是你的智力或性情,也无论是公开或私下。
两人的关系后来越来越僵,德格拉斯在信里提到,过去两年以来,在学生、同事面前,你公开指名道姓说我沽名钓誉,一心想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有趣的是,奈特回信强调:我从来没作过那些事!
史蒂格勒的结论是,奈特及德格拉斯都想改造世界。一个人出世,想在象牙塔里发挥影响力;另一个人是入世,想在国会呼风唤雨。虽然二人路数不同,但都是杰出的经济学者,也先后担任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最后,史蒂格勒是这么结束的:有冲劲的学者都是改革者,无论选择的方式是像奈特或德格拉斯,对别人要放手不管或放舌不论,并不容易。Back
德裔美籍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有1/4的匈牙利血统,身高超过1.8米,才华横溢,言辞锋利而幽默。两件小事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佛利民(诺奖经济学家)有一次感冒,在家里休息了两天,写成一篇学术论文,史氏一番赞叹之后调侃:万一你摔断腿、在家休养一个月,不知道会写出多少东西?他有一艘游艇,取名为经典。别人问他最近忙什么?他轻描淡写、一本正经地答道---忙我的经典。
他才气纵横,以在知识领域驰骋为乐,对才智平庸的人就有点不耐烦。一位多年的同事曾说,史蒂格勒和佛利民都太聪明了,所以受不了蠢人;结果,很多学生不敢找他们当指导教授。史蒂格勒在回忆录《不受管制的经济学者》中也说,他得到诺贝尔奖,主要是因为在管制经济学、资讯经济学两方面的贡献。
60年代,他开始分析政府的管制问题。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自古已然,很少有人探讨管制的成效---如在美国,电费管制从1907年就开始实施。史蒂格勒60年所作的调查是第一篇认分析管制效果的研究。
政府管制电费的效果到底如何呢?他发现,对电力公司向用户的收费其实没有任何影响! 当然,后续的研究有不同的发现,但史氏的贡献在于他的作法---拿证据来,对政策的评估不再是谈兵;而是要收集具体的资料,让证据说话。
研究资讯问题上,史氏也是开风气之先。过去,经济学的论证都假设资讯是完整的,消费者、生产者、管制者等在决定自己的举止时都拥有充分的资讯。但史蒂格勒在61年发表论文,指出对任何决策者而言,资讯问题都非常重要。买冰箱、电视固然要搜集资讯;读书谈话也是在萃取资讯。
无论是管制问题或资讯问题,因为过去备受忽视,所以史氏长驱直入、着手成春。这也反映了学术发展的特质---成熟的领域里有众人认可的理论,容易排斥新的理论。新问题或新领域风险大,但也容易大有斩获。
经济学者也有平凡脆弱的一面,即使执世界经济学牛耳的芝加哥大学、即使经济学界赫赫有名的大师,一旦碰上个人好恶,行径也和市井小民相去不远。
法兰克奈特是史蒂格勒的指导老师,也是当时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台柱之一。他对任何问题都追根究底,还非常排斥权威。当时,芝大经济系规模不大,只有10位教授:其中一位是保罗-德格拉斯,是奈特的死对头。德格接斯有浓厚的入世情怀,醉心政治,学术工作只是阶段性的预备动作而已(他当选参议员,在国会叱咤风云了18年之久);奈特和德格拉斯二人不和,互道长短,系里的师生尽人皆知。在回忆录里,史氏利用保留下来的信函勾勒二人之间的曲折。
1933年12月21日,奈特致德格拉斯:已有好一阵子,我觉得你我之间,似乎有点不对劲,主要原因好象是我们彼此都有这种感觉。我一直认为,意见不同的人可以争论得你死我活,但彼此之间还是维持着友善和谐的情怀。
第二天,德格拉斯就回信:在很多场合,你曾告诉很多人,说我像是江湖术士而又媚俗(charlatananddemagogue)。虽然我有点蠢,但并不是完全愚不可及。如果我在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使我寿命减短,似乎对有些同事倒是好事。但我可不希望你少活几年,因为我对你的知识和贡献都有最高的评价。
佳节过后,鱼雁往返继续。1933年12月27日,奈特致德格拉斯:来信的语调令我震惊。我一直以为,我们只不过是各有所好、各行其是而已。对我而言,江湖术士和媚俗的字眼绝对是无中生有;我觉得奇怪,为什么你会有那种念头。据我所知,我从没说过任何损你的话,无论是你的智力或性情,也无论是公开或私下。
两人的关系后来越来越僵,德格拉斯在信里提到,过去两年以来,在学生、同事面前,你公开指名道姓说我沽名钓誉,一心想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有趣的是,奈特回信强调:我从来没作过那些事!
史蒂格勒的结论是,奈特及德格拉斯都想改造世界。一个人出世,想在象牙塔里发挥影响力;另一个人是入世,想在国会呼风唤雨。虽然二人路数不同,但都是杰出的经济学者,也先后担任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最后,史蒂格勒是这么结束的:有冲劲的学者都是改革者,无论选择的方式是像奈特或德格拉斯,对别人要放手不管或放舌不论,并不容易。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