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警钟”下的调控手段变化将令下半年经济走势更趋平缓

2004-07-20 11:07:48    

“能源警钟”会成为治理经济过热的一个无比强大的“杀手锏”,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点,应当是在现有的宏观调控措施开始实施的背景下,重点进行市场化的体制改革,特别是针对导致此次宏观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进行重点改革,从而巩固现有的宏观调控成果,为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原有经济实际增长高于数字增长已是不争事实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宏观调控政策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和分析来看,和去年上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平稳。我们认为去年全年四个季度所公布的数据比较而言,这次统计数据会相对接近真实情况。
不过有一个问题还是比较值得深思的,去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尽,没有因非典的影响而降低速度,已经引起多数经济学家对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产生质疑,多数国际专家的观点是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带有缩水的成分,实际经济增长要高于10%。我们也持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我们认为一是统计口径不一致,二是统计样本不全面,三是统计手段不科学,四是统计公布带有明显的政策引导性。综合以上几种原因,我们当时认为国家统计局所称的9.1%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差值在1个百分点左右。果不其然,国家统计局本月19日发布公告,对去年二季度及上半年GDP数据进行修订。去年二季度GDP增速由6.7%修订为7.9%,上半年由8.2%修订为8.8%。公报中称“国家统计局在对2004年上半年GDP进行核算时发现,由于在去年上半年GDP核算中,为反映当时非典对服务业的影响,统计局于当年7月上旬启动了应急机制,进行了一次快速调查。由于当时没有别的资料,只好使用快速调查的结果,致使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只增长0.4%,进而影响第三产业只增长了4.1%。”
由此看来,去年9.7%的增长数据是大大地误导了一些决策的执行者,使一些限制投资的行业领域被表面上单位数的数据所掩盖。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限制过热的宏观经济,不过GDP基数已经比较大,下一阶段还要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经济建设为目标,不能只为提高或者降低GDP而导致其他方面发展出现失误。毕竟发展经济受到环境因素、人口因素和能源因素等的影响,应该说现在最担心的是能源问题的解决。目前,过热行业投资增幅仍然偏高,煤电油运仍然紧张,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仍将进行下去。

能源危机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达到临界点的时候最恐怖
我们认为对资源短缺问题应当有市场化的战略眼光,不能主要依赖行政管制。要推动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从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着手,探寻理顺中央不同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关系的可能途径。
我们仅举电力全国告急的例子,去年夏天的时候,拉闸限电的举措尽在华东部分几个城市存在,而据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上半年全国有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限电现象,比去年全年还多。这24个省级电网分别是京津唐、河北南网、山西、山东、蒙西电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电网。其中浙江、江苏、山西、河北南网、蒙西电网基本上处于持续拉限电状况;京津唐、安徽、福建、上海、河南、湖北、湖南、甘肃、青海等地区在高峰时段有拉限电,江西、四川、重庆在枯水期的高峰时段有拉限电,山东、陕西因电煤供应紧张在高峰时段有拉限电;宁夏有较大范围限电……没有电工厂不能开工,矿山不能开采,房屋桥梁公路不能建设,生产与流通环节运转不畅,人们生活缺乏乐趣……如果只是一时一地还好,若成为全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越演越烈必将出现社会经济增长动力突然由热烙转向危机。
换言之,能源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要素。1973年发生的那次石油危机,由于石油价格暴涨,使能源消费下降,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对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能源产业和能源政策是经济持续前进的基本动力。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储备并不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说,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能源矛盾,对经济发展的掣肘效应将更加难以避免。虽然暂时的政策倾斜可以避免发生“灾难大片”式的恐怖场景,但如果不真正做到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全面反思,当能源危机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达到临界点的时候,能源危机对整个经济的灾难性影响才会是真正让人感到恐怖的。
因此,这个“能源警钟”会成为治理经济过热的一个无比强大的“杀手锏”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点,应当是在现有的宏观调控措施开始实施的背景下,重点进行市场化的体制改革,特别是针对导致此次宏观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进行重点改革,从而巩固现有的宏观调控成果,为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宏观调控手段从时滞走向前台会使经济走势更加趋于平缓
中国的问题有着很强的中国特色,这是与中国正在经历后工业化与信息化、知识化同时发展的客观因素密不可分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很强劲的。在经济发展起飞这个关键时期,受发展不平衡因素影响,其风险也会较大,有关部门应适时推出过滤风险因素的对策,才能使经济在保持相对较快的形势下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
一方面,我国经济具有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一些学者也认为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三大因素所推动的,即阶段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体制性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以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一时期一般至少会延续10—15年。另一方面在市场化进程过程中,总有快与慢、好与坏、长与短之分,本次宏观调控先是由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一些宏观紧缩的措施(在政策实施初期,有关部门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并不一致),并且各有关部门对当前经济过热的认识开始趋同。央行和统计局在这方面的分歧也开始减少。后来,国务院出面再次强调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政策出台部门的规格也越来越高。不过任何政策或调控手段从分析到达成一致意见、从出台到实施、从实施到发挥效果都有一个时滞效应。
比如利率政策标志着宏观经济政策在放松和收紧之间的调整,从历史数据来看,名义利率水平的调整基本上追随物价变化,消费物价指数转折点和利率转折点的平均时滞大概是14个月左右。但由于中国不能完全依靠利率政策来调节经济,还需要其他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贷款规模等在内的工具,因此,利率政策和这些政策的调整应该是同步的。在程序上,涉及不同经济部门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统一调整需要最高决策层的介入,这样以来国家职能部门在2004年年初开始制订和实施的一些经济调控政策、手段会在2004年下半年逐渐显现,我们认为这种政策的时滞性也成为央行不能草率加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到利率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可能客观环境和当时促使改变政策的环境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总之,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持续回落。全年估计在20%—25%,从而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作用较强和宏观调控措施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宏观调控政策将在下半年开始显现成效,下半年经济工作将围绕“稳定政策,冷静观察;巩固成果,防止反复;区别对待,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强法治;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48字方针而有针对性的展开。今年经济将呈现“前快后缓”的高位增长态势无庸质疑。文/亚博联合咨询   北京经济观察员   陈光远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