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创举,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2004-06-03 11:42:44    

新领导人上任以来,建立了政治局集体定期学习的制度,学者基本都同意这一创举不仅是领导人的个人风格而已,但却对课程的作用与效力有不同的看法。
《纽约时报》日前的报导说,过去一年半来,中央领导人几乎每个月都要学习一次,聆听来自各个领域学有专精的教授们讲解最新的课题。领导人不耻下问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领导人政治文明的进步,有人则质疑其作用有限。
早前,邓小平就特别喜欢与企业生产或科技领域的专家会面;江总也常常请教学术界人士。新领导人上任以来,对领导层就各个领域的议题与知识界磋商予以制度化,从最初的不定期举行到现在的每月一次,并且学习完之后立即公开有关主题,每堂课讲师授课60-90分钟,之后有问答的时间。
学者关心的问题是,学习课程对引发领导人的脑力激荡,最终化为治国大计方面能有多大的作用。上海大学的历史学者朱学庆认为,做法的意义在于建立了高层领导与知识界之间的咨商机制,向多元化迈出了一小步。
去年四月,清华大学教授薛澜曾应邀给领导人讲解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他指出,历史、政治学或经济学等学科曾一度沦为某种服务工具,现在领导阶层的学习以公开的方式表现出来,说明领导人原意听取或采纳专家的意见。
也有人怀疑学者能否在最高领导人面前直言不讳地提出不同意见。朱学庆以皇帝微服出巡为例指出,问题并不在于每个月请多少专家到中南海去,而是中央与民众之间是否建立了能效的沟通渠道。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年初曾向官员们讲授世界格局,他以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为例说,言论要以政治正确为原则,全球都是如此。在课堂上,他可以说解决台湾问题不宜动武,要采和平手段,再超过这个底线就不行了。Back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