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网融合”是数字电视产业步入腾飞之关键

2004-09-03 12:43:17    

从去年开始,数字电视便在不断升温。近期更是热闹非凡:8月12日,信产部发起“2004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高峰论坛”;8月24日,广电总局又举行第13届北京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并专门辟出数字电视展区。但这并不能掩盖目前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前景堪忧的尴尬局面。广电总局也因此对其产业政策做了微妙调整——不再把电信运营商当作竞争对手,而是向后者有限度开放……
 
以现有发展速度实现国家规划无疑于天方夜谭
我国为数字电视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计划, 广电总局的行业发展规划是:2003年要开播10套以上付费影视频道和若干套有线数字广播节目,发展数字机顶盒用户100万,到2004年底前,要推出30个左右付费影视频道和多套有线数字广播节目、多种增值业务,初步建立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新体系和运营新模式;到2005年底前,付费影视频道要达到50-80个,全国有线数字广播节目达到150套左右,并且力争将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的用户,由2003的1.2亿户扩大到2005年的1.4至1.5亿户,年均增长达到14.8 %;扩展业务的数据广播用户由1200万户增加到2050万户,平均每年增长59%;付费电视和数字电视的用户,由334万增加到1100多万户;年均增长82%;增值业务的用户将自19万增加到400多万户,年均增长75%。有线电视的主要赢利点将集中在付费电视、数据广播、数据通信和数字电视等4个方面。 粗略估计,有线电视的数据广播业务规模有71.8亿元,付费电视有240亿元,数据通信有78.4亿元;2005年数据广播业务规模将能达到183亿元,付费电视403.4亿元,数据通信149亿元。这个包括宽带互联网接入、互动VOD、IP电话、互动电视、教育与在线游戏等众多数据通信业务在内的大市场。
然而,截至目前,全国虽然有49个省市单位共开通38套付费数字电视频道和8套数字广播节目,但数字电视用户总数量仅为16.8万户,机顶盒总销量仅为13.1万台。像成都是最早一批在国内尝试有线数字电视付费运营的城市之一,但目前1万多的用户数量与期望目标相距甚远。而在北京,由于在2008年北京奥运必须具备数字高清晰电视转播,北京歌华有线计划在2004年发展60万有线电视用户,到2006年有 450万用户全面使用数字电视。可实际情况是北京歌华在2004年全年的机顶盒采购计划的预估上限才18万台,离发展60万户的理想还比较遥远。其他一些省会城市,如南宁、郑州,尽管也尝试数字电视广播,可实际用户不过一两千,几乎没有规模可言。可以这样说,数字电视在我国的发展远不像预期的那样乐观,用户数量远没有达到规划目标,在技术标准、节目内容、机顶盒推广、运营模式、产业政策、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中国数字电视仍处于试验阶段,声势上感觉还比较热闹,但实际应用规模却非常有限,按这样的步伐要实现国家的长远规划目标,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发展困境迫使广电总局对电信有限度开放“门户”
和其他的许多产业一样,数字电视在发展初期就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可以说,代表政府一方的运营商主导和控制了数字电视市场的发展。而运营模式上也多采取运营商免费派发机顶盒给用户,用户为收看数字电视节目支付一定费用。不过这种模式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付费价格的制定主导权在运营商,而非在市场中自发形成,用户的需求没有考虑,这种垄断很多时候用户并不买帐。另一方面机顶盒免费赠送,相关的损失由谁来承担也不明确。在实践中,由于运营商财力不足,没有那么多资金购置机顶盒赠送用户,所以资金都是先摊派到机顶盒的生产企业上,然后用以后的运营收入偿还,这种强迫设备制造商为市场开拓成本买单的做法自然遭到企业的拒绝。因此,在现行高度监管和垄断的广电运营模式下,数字电视就成为代表政府一方的运营商演出的一场独角戏,设备商的利益和用户的需求都被忽略,而运营商受自身资金实力的约束,又无力独立去耕耘这片市场,所以形成现在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国家广电总局不余遗力推动数字电视而又发现事倍功半后,它自身悄悄做了微妙调整和转变——不再把电信运营商当作竞争对手,而是向后者有限度开放,借力推动这个产业。与此相应的一个政策就是,广电总局鼓励各地电视台大胆尝试,采取各种方法推动数字电视产业。当很多地方电信偷偷开展IP视频点播,利用ADSL或社区五类线播放视频节目时,广电总局并没有施以严手打击。事实上,广电与电信运营商已大面积合作,推出数字化的网络电视。一般的操作方法是,广电成立自己的网络公司,提供数字电视内容,租用电信或网通的IP网络传输数字信号。而电信运营商在广电部门的许可下,也开展网上视频点播,电信推出了互联星空,网通推出了天天在线。广电总局最新的一个动作是在8月6日向上海电视台、中广影视传输网络公司等4家机构发放全国性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牌照,批准成为“全国性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中央电视台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有望被打破。

“两网融合”将使市场和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与电信行业相似,我们可以把广电行业当前与未来的业务按照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进行划分,根据电信和广电行业的业务结构特点,可以看到其各自的用户分布及特征。广电的基础业务主要是电视节目制播与传送、数字电视点播与接收等,这是广电行业用户主要分布区域,具有高用户规模、高ARPU值的特点;而以宽带互联网接入、互动VOD、IP电话、互动电视、教育与在线游戏等为主的广电增值业务则具有高用户规模、低ARPU值的特点,而这恰恰是电信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信的基础业务。因此,开展数字电视业务的地区,数字电视都对电信行业的本地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电信运营商只能采用降低价格的办法被动竞争。从数字电视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可以寻求到一些参考,作为最早提出数字电视标准的国家,美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7000万,其中付费有线电视用户占78%。据悉,美国将在2006年强制实施数字电视标准,2006年底到2007年,将全面推进数字电视。在美国的一些地区,数字电视业务与电信运营商的DSL业务激烈竞争。举个例子,时代华纳曾推出过40美元包月的本地长途业务,这使得当地电信运营商推出类似“一号通”的业务与之抗衡,并采取降价措施,但这样对抗的结果是电信运营商收益大受损失。
以我国数字电视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电信与广电直接竞争还没有出现,毕竟数字电视现在仍然处于启动期,但是根据国外产业发展的经验可以断定,数字电视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而电信与广电运营商将来竞争的焦点主要在于数据通信、家庭宽带接入和组建城域网等三个方面。单就竞争来看,广电运营商的优势更明显。首先是国家的政策扶持,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都是依赖政府的支持,同样,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也再一次代表行业领导部门表明了态度:政府将从政策、收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广电总局也开始了对自身体制的改革,其中实现“政企分家、网台分离”将加快广电网络的整合。第二,由于播放权的原因,广电的基本业务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业务模式绝对占优。第三,数字电视并不是一个高端业务,而是换代业务,如果能如预测在2015年停止全部模拟电视,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甚至不会长期并存。第四,数字电视具有明确的客户定位,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家庭用户,1.2亿有线电视用户,4亿电视机用户,这就使数字电视业务成为用户的自发需求。第五,广电拥有电视机这个连接用户内容的载体和纽带,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梅涛说过,“现在已经由网络为王、应用为王的时代发展到了终端为王的时代”,可见与用户直接联系的终端成为关键一环。
相比之下,电信运营商虽然不具备这些优势,但经历改制后,体制更加灵活,资金积累也相当充足。电信与广电的合作是有基础的,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即将来到的数字电视产业,电信运营不必采取过度竞争,而是应该考虑以合作的方式与有线电视运营商更好地实现两网融合。其实,电信运营商与广电行业合资运营,既解决了广电行业目前的投入的问题,也能保证电信运营商在本地业务上的发展。同时,电信运营商还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网络为数字电视的传输提供资源,不光是固网运营商,移动运营商也同样有机会。以后,数字电视业务和数据业务将带给电信运营商一条新路,而电信与广电在运营上的融合将导致我国通信运营体制与业务市场出现新的机会,原有的通信业务市场结构与收入结构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动。   文/亚博联合咨询    北京经济观察员   姚虎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