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股市“千三铁底”变“窗户纸”

2004-09-10 15:31:05    

 

   “远离毒品,远离股市”,据称这是国内某券商在经历股市沉浮之后所发出的一句感叹。现在,似乎这句有点危言耸听的话被中国股市本身一次又一次的表现贴切地验证了。把股市和毒品相提并论,寓意不言自明。市场连续四年的惨淡,股民被套无数,券商旧梦难圆.1300点被券商、股民、关心股市的人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这是政策的“铁底”,股指不会也不能击破千三大关,否则的话,中国的股市将快速破位下行,甚至有崩盘的危险。但是,就是被市场赋予这样特殊意义的政策铁底还是在9月9号这个“长长九九”的好日子被无情击穿了,而且看起来还是那样的轻松和不经意。如何看待“千三铁底”变“窗户纸”?是悲观还是乐观?中国的股市到底走向何方?……

“千三铁底”变“窗户纸”

    9月9日是个谐音“长长九九”的好日子,但中国股市却离这样的好日子越来越远。此日,上海综合指数开盘1307.47点,最高1307.47点,最低1281.76点,收盘1284.31点,下跌25.02点,跌幅1.91%,成交44.64亿元;深圳成份指数开盘3108.18点,最高3108.18点,最低3038.87点,收盘3044.73点,下跌64.40点,跌幅2.07%,成交28.15亿。上证指数轻松跌破被称为“政策铁底”的一千三百点!
  自五年前6月7日的1285点后,中国股市虽历经沉浮震荡,却再没跌破过1300点。五年一轮回,这次又回到了五年前的起点。在指标股中国联通和中石化的大幅做空下,沪市指数的收盘价和最低价双双刷新五年记录。
    在9月1日期的《亚博经济》专题论述中,亚博经济观察员就果断预测证监会“停发新股并没有解决中国股市的深层次危机”,果然,股指在1300点上方艰难蹒跚几天之后,终于支撑不住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股市深层次危机。中国股市自2001年6月份大幅下挫以来,上证指数已经从2245点位的历史高点降至如今的1284.31点,在3年多的时间里跌去了近1000点,这期间先后经过了国有股减持政策停止、中科创业等一批股市庄家倒掉、PT水仙等一批上市公司退市、开放式基金入场、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等众多焦点事件。
    对于1300点位的击破,笔者认为这是近几年来股市问题和矛盾的综合体现所致。由于股权分置、庄家长期投机横行、上市公司造假、券商风险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而市场中又没有重塑起一个明确的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有效机制,政策效力也较为弱化,从而导致投资者对市场逐渐失去信心。

政府“无为而治”值得推敲

从历史经验看,1300似乎真是一个政策底部,前三次跌到1300附近时总会出台一些利好政策。从未来形势看,股市面临四大银行整体上市,央企整体上市,面临实施全流通以及与海外股市接轨压力,面临2006年证券业、金融业对外开放,由此也可以推断政府不会放任股市“江河日下”。但是,股指的走势把这个政策底彻底打穿。而面对当前股市的“孱弱”表现,作为官方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此次的表现颇引人注目。据称证监会监管部谢庚主任于9月5日在深圳证交所与几大券商进行了一次内部座谈。参会者包括南方基金、联合证券、华西证券等公司的老总。这个会上透露出的最重大消息是,证监会很可能将不再托市救市!如果此言属实的话,笔者认为中国股市要进入一个“新时代”了,但是,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吗?
    每个熟悉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每个人也都能够数出一套来:设立股市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中国股市的发挥还处在初级阶段,是不成熟的市场、在中国股市政府领导人的一句话要比技术分析灵验的多……
政府该不该救市?这是深沪股市永恒的问题,也是市场当前最关心的问题。从一般的逻辑上来推断,既然是政策市,政府就该什么都干预,凭什么政府可以用利空政策砸盘就不可以用利多政策救市?反过来说,如果是市场市,政府就该什么都不干预,既不干预股指,也不干预扩容,做好监管就行了。市场可以自我调节自己救自己。但是,现在的市场,政府一方面声称不救市,一方面拼命扩容砸盘,既非政策市又非市场市,难怪有人这样对股市泄愤:“这种非驴非马的市场,上帝也管不好”。
     从笔者的角度理解,政府的“无为而治”可能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此1300点非彼1300点。因为这次调整和前三次调整完全不一样,这次调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处在一个新老制度转化过程中,政府对遗留问题的处理决心比前几次都大,这可能导致市场调整的时间和幅度都会比前几次要长和大。管理层的重点工作是规范市场,规范参与主体,包括券商、上市公司,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更侧重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在国有股的问题、券商危机问题、上市公司诚信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市场很难出现比较大的反转、反弹。此时,因为救一个纸面上的“千三”而出台一些政策很可能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反而让市场对股市的长期发展失去耐心。
    第二,证监会表示不再托市救市应该是指不会再出急功近利的政策,而是要在解决根本问题上下工夫。实际上,如果再有人天真的认为只要证监会适时推出一个利好政策就能扭转市场的颓势,甚至企盼能出现“5.19”一样行情的话,那这能算是痴人说梦了。当然要明确的是,目前的市场状况是在管理层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下形成的,因此,证监会也决不能逃避责任。由于中国股市的特殊性,政府机构要想做到“无为而治”还远远没达到那个层次!可以预计,在适当的时候,证监会将择机推行以下政策,如停止扩容增发、启动再融资分类表决制度,搁置全流通、搁置QDII,降低印花税,推动保险基金直接入市,增发基金……

不能把“500亿保险资金入市”当作救市良方

    截至7月末,保险业资产总额已达1.09万亿元。按5%上限比例计算,保险业可直接入市的资金达到500亿元。早有人把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看作重大的利好消息,笔者认为,对待保险资金还是冷静一点好,保险资金入市是长期利好,但指望大盘由此转势则不太现实。首先,从绝对数额上来说,500亿资金确实不少,但是相对于上万亿的中国股市市值,区区500亿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撬动庞大的股市。其次,保险资金运用的三原则中,安全性是首要原则,政府不会拿这笔资金去冒险。即使保险资金切实进入了市场,那么在前期,出于稳健和获取稳定现金流的目的,保险公司一开始只会投放部分资金。正如保险公司这样的一句表白:“不求救市,但求自救”。第三,目前,市场的矛盾并不是资金供应问题,而是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严重不足,因此,市场目前最需要的是信心而不是资金。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险资金的入市不能救急,但是可以带来长期的利好。

中国股市到了历史选择的关键时刻

    无论是当初中国学术界关于“股市是不是赌场”的大辩论,到最近“郎监管”发表的中国股市要依靠严刑峻法,再到股指击穿1300点,应当说中国股市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在这个时候,笔者并不认为股指击穿1300点我国的股市就要不得了,而是我们要以此为一个标志,冷静下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股市,中国的投融资体制。无论是政府监管机构还是企业或者其他,更多地从长远考虑股市发展问题。要勇于打破一些“坛坛罐罐”,真正从制度上保证股市的健康发展。以此恢复市场信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股市机制。这一方面不仅需要妥善解决股市中股权分置、券商风险等历史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业绩,打造出一个真正能进行价值投资的市场,要下决心逐步建立证券市场的行业标准,把市场搞成高品质市场,上市公司必须选最好的,这样才有希望。 文/亚博联合咨询   上海经济观察员   回建强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