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PI数据的出炉并不意味着加息已获“通行证”
2004-09-14 16:35:34
近期,国内许多知名经济学家都公开表示支持加息,而国家统计局于9月13日公布的8月份CPI高达5.3%,这似乎昭示央行作出加息决策已是“板上钉钉”。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在9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近期加强宏观调控,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稳定。”显然,加息并不是关键所在。笔者坚持认为,当前中国的利率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在宏观经济有回落迹象的时候,不适合再出台加息政策……
9月13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5.3%,虽然低于普遍预期的5.4%,但与7月份5.3%的增幅持平。这样,包括8月份在内,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从某种意义上讲,8月份的CPI数据也是国内经济学家们等待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宏观数据。就在几天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明确表态,中国是否加息就看8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此言一出,国家统计局要公布的几个数据便成为舆论焦点。其实,从上周五开始,这些谜底已在国家统计局内部陆续出来,而工业生产增加值、CPI、贷款增幅等几大指标是“风向标”。其中,CPI数据尤其令人关注。甚至有观点认为,只要8月份的CPI在5%以上,央行就肯定会做出加息的决定。但值得关注的是,8月份的CPI中翘尾因素为3.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6个百分点。
置疑坊间关于“中央加息讨论接近达成共识”的说法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CPI前,坊间曾有消息称,中央内部已就加息的讨论“接近达成共识”。据摩根大通中国投资战略研究主管兼首席经济师龚方雄最近表示,在中国决策层内部,愈来愈多人认同,宏观调控第一阶段透过政府直接干预的情况若持续下去,会对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故此,目前已到了该由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政策,置换行政干预措施的时候。
笔者注意到,就在9月13日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平稳运行,继续向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银行货币信贷增幅持续回落。而这次宏观调控的实质,是要调整结构,改革体制和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经济生活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中央从实际出发,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的综合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体现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会议强调,近期加强宏观调控,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稳定。特别是要通过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内容看,坊间所谓“中央加息讨论接近达成共识”的说法显然有待商榷。
加息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难起有效调控作用
《?望》新闻周刊曾在日前载文指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是结构性问题,加息这种市场化调控手段还难以对现阶段过热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因为自2003年开始的此轮经济过热是结构性的和体制性的,而非“典型的周期性过热”。突出的表现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仍然是政府加市场,政府在发展产业、城市化和干预微观企业行为上的能力仍然相当强大,一些环节在宏观调控后反而得到了强化,只是在影响方式上不像以前那般直接。在这种情况下,加息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极为有限。
首先,此轮经济过热并不是总量过热,而是结构性过热,重要表现是投资存在明显的过热而消费增长相对偏冷,两者之间严重失衡,加息对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造成“下压力”,结果两者仍然处于失衡状态。
其次,结构性过热的驱动机制是房地产等行业的“暴利增长模式”,加息对这种暴利增长模式不会形成实质影响。
第三,此轮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促进过热行业投资明显降温,促进需求内部结构协调、需求与供给结构相对均衡、产业发展相对协调,这明显不同于过去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中心的宏观调控,加息力度不够则起不到作用,力度过大又会伤害近几年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自主增长机制,使经济再次陷入通缩状态。
眼下支持加息的各项理由均不是充分条件
近来,由于若干看似合理的理由,一些媒体经济学家再次高呼加息。有意思的是,呼吁加息的主体没有太大变化,但加息的理由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加息理由之一:居民面临“负利率”。
主张加息人士一直在引用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居民面临“负利率”。而实际上,如果考虑到存款利率提高最终会传导到企业贷款成本上,这将引致就业下降和居民工资性收入减少,那么,提高存款利率的“劫贫济富”效应就更加明显了。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所面临的“负利率”起因于消费品价格上涨率超过了存款利率,当前应该着力于采取提高居民工资收入和扶持城市贫困户的政策。而提高存款利率,并不会刺激高收入阶层的粮食消费,只会进一步扭曲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
加息理由之二:企业面临“负利率”。
必须明确的是,企业究竟会面对何种“负利率”,取决于产业链上价格的变化情况以及企业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从当前企业商品价格变化看,价格高速上涨的唯有煤、油、电等上游产品。因此,对于上游企业来说,其投资自然会增加;但是,对于中游、特别是下游企业来说,不仅投资会萎缩,其效益还会进一步恶化。所以,如果在此时提高贷款利率,必然会对所有产业“一刀切”,不仅无法抑制高利润率的上游企业投资,而且会导致中、下游企业效益更加恶化。
加息除了会对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产生不对等影响之外,还会造成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不对等待遇。众所周知,对于各级政府直,接、间接控制的企业来说,软预算约束使之对、贷款利率并不敏感。相反,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贷款利率的提高却是头等大事。试图用加息来约束前者,不仅无法达到效果,而且会阻碍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加息理由之三:美联储加息。
眼下,“加息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了。此条理由更不值得一驳,因为此时提高利率大有吸引投机性资金返回之嫌。笔者早在7月7日的《亚博最新热点评述》中就已明确指出,“美联储加息决定反而增强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因为随着美联储的加息行动,中美利率差趋向缩小,一部分追求利差的“热钱”将会停止向中国流动,而押宝人民币升值的“热钱”,也会因美国加息、美元升值(人民币相对贬值)以及投机人民币成本增加,减少向中国的流入。从这一意义上讲,美联储的加息,反而可以使得中国货币政策按照本国的经济运行需要显得更加自主,更加灵活。
加息理由之五:用市场化手段替代行政手段。
对于市场化的利率,发达国家的货币当局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一一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之,而不是通过行政性手段来调整之。在我国,如果央行要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可以说是市场化手段,因为这样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尽管货币市场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调整利率的手段一一公开市场业务也是市场化的。但是,对于依然处于行政管制下的存、贷款利率,它本身就是非市场化的。因此,以“市场化手段替代行政手段”作为加息的理论也是不充分的。
加息引发的需求冲击有可能增加“硬着陆”的可能性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结构问题始终要比总量问题重要得多。在实体经济层面,结构问题表现在重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上;在金融层面,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单一层次的资本市场极度不振、长期投资资金只能依靠银行上。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继续推动各方面的改革措施。例如,就利率政策而言,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贷款利率波动区间、适当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尽管这些改革比行政化的加息手段要难得多,但却是治本之道。试图用总量性的加息政策来将复杂的结构问题简单化,其结果必然是旧帐未清,新问题又将产生。如果考虑到因调控而逐渐走低的宏观经济,以及业已到来的石油价格冲击,那么,贸然加息将使得经济在遭遇外部供给冲击之后,又增添一个需求冲击,从而加强了宏观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 文/亚博联合咨询北京经济观察员 张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