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指数上涨已经接近今年的最高限
2004-09-17 11:46:34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3%,环比上涨0.7%。这一同比增幅与上月持平而环比升幅加大的数据表明,当月CPI的涨幅有所增大。今年以来,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持续上涨趋势,1至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6%,工业生产资料流通环节价格总水平上涨14%,是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涨幅,随着物价的攀升,物价成为今年中国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粮食价格一直是推动本轮CPI上涨的主导力量
在其分类子项中,涨势迅猛的首推粮食价格。以4月至8月为例,粮价同比分别上涨33.9%、32.3%、32%、31.8%、31.8%。粮食价格上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它的价格上涨势必陆续带动起肉禽及其制品、油脂、鲜蛋、水产品、鲜菜、鲜果等价格的上扬,它们的联动一举拉高了食品价格。8月份这一价格上涨13.9%,仅此就拉动CPI上涨4.6%。粮食价格作为“百价之王”,在物价指数中权重最高,食品价格在CPI中占有三分之一权重。对居民消费价格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粮食价格上涨能够较快地传导到生产过程中去,引起消费品生产成本提高和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可能;粮食价格上涨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国际影响。一方面,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水平总体上已经较高,上涨空间不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我国粮价上涨能够直接拉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以及相关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人们的生活成本,从而对消费需求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食产量不高,仅靠粮食价格上涨来解决粮农收入提高是有限的。
据权威人士测算,我国粮食缺口至多5000万吨,考虑到国家和农民家里的粮食库存,缺口更小。年初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和供应的保障,以及落实耕地保护、增加播种面积等等,以确保粮食生产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夏粮和早稻已经增产,占年粮食总产量70%左右的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总产量可望超过增长6%的预期目标。因此,本轮由粮价主导的CPI上升趋势,有望于秋收之际归于波澜不兴。届时,供给的增加和同比基数的抬高至少将遏制粮价的继续上扬。正因如此,一些专家将当前的CPI加速上行仅仅看作是短期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压力,看作是“最后的疯狂”,而不是中长期的物价运行趋势。
能源原材料价格短时间内影响国内生产和消费价格上涨
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煤电油运价格普遍上涨,且供给瓶颈制约没有缓解。这导致无论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还是提供消费服务的公司,其成本均悄然上升。也就是说,煤电油运价格上涨有可能以各种方式渗透CPI,推动其涨幅有所加大。对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应适度调控,货币政策在实施一定总量控制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和结构优化,不宜实施紧缩政策。首先,短期来看,能源、原材料上涨在目前还不具备向下游产业全面传导、引发最终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商品需求和供给关系总体上还是表现为供过于求的局面;成本推动固然可能,但劳动力工资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方面,在我国目前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条件下,工资成本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也导致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更多地被下游产业吸收了。其次,中长期而言,从产业本身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投资和供给,促使节约能源、原材料,提高利用效率,解决能源、原材料瓶颈问题。第三,从产业链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短期内会使下游产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下游产业的产品供给。但同时也加剧了下游产业的市场竞争,长期内有利于下游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物价上涨表现为局部,不具有通货膨胀的性质
目前的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商品价格上涨,而只是表现为局部的、结构性的物价波动,因此还不具有通货膨胀的性质。首先,目前的投资快速增长固然有货币扩张性因素在里面,但与20世纪90年代的物价上涨相比,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引起投资扩张更大程度在于我国经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并在整体上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目前的价格上涨是供给与需求作用的结果,货币因素占了次要方面。其次,目前的商品价格上涨和20世纪90年代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是有区别的。那时我国处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和各项制度(如工资福利制度)改革并存的时期,粮食、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能够通过生产成本(包括工资)上涨机制快速、充分地传递到下游产品和最终产品,并具有不断放大的正反馈效应;但当前的粮食、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却表现为不断被吸收的阻尼效应。因此,短期内不具有形成全面通货膨胀的机制。第三,目前我国经济实际上还没有摆脱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格局,经济增长还没有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一些行业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投资过热更多地是一种局部现象,属于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全面的经济过热。
影响物价走势的根本因素主要还在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只有当社会总需求不断扩大,与社会总供给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超过社会总供给的情况下,物价才会持续上涨。在当前买方市场的背景下,社会总需求的不断扩大就集中表现在GDP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一旦国民经济增长急速回落,供需之间矛盾激化,从而导致物价的下跌。因此我们预测,2004年物价将继续维持回升态势,但
不大可能出现全面的物价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将保持在2.5%至4%区间内,其构成也将主要表现为粮食、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展望明年,在今年粮价涨幅接近30%以及供需趋于平衡的基础上,粮价及其带动的食品价格即便不下滑,也难以再度上冲;而在广大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没有持续大幅增长之前,仍缺乏足够的消费能量拉动约占CPI权重45%的非食品性消费品价格的上扬;推动CPI上升的主导因素将转换为服务项目价格。由于这类价格仅占CPI23%左右的权重,其拉力毕竟有限,由此可以推断,明年CPI的涨幅将明显低于今年,通货膨胀压力有望消弭于无形.(文/亚博联合咨询北京经济观察员祁兰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