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带来国内经济矛盾公开化
2004-10-12 11:32:34
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的突飞猛进俨然成为全球经济市场的最大焦点。需求量逼近石油供应的最大能力,使全球石油供需关系处于一种十分脆弱的平衡之中。越来越多的人担心,由于石油生产后劲不足,一旦发生影响产油的意外事件,市场供应就可能中断。我们判断,在资源越来越稀缺的今天,国际原油矛盾的矛头指向中国将不需时日。而在国内,虽然价格传导机制并不畅通,但经济波动、物价增长、行业影响与企业效益等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2004年末将是多种经济矛盾爆发的最危险时期……
国际原油价格“高歌猛进”势头丝毫未减
几个月来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30美元涨到40美元,又从40美元突破50美元大关。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原油期货价格继突破每桶53美元后,升至每桶53.40美元。创下纽约交易所原油价格挂牌21年来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伦敦布伦特11月原油期货价格最高曾逼近50美元大关,达到49.75美元/桶。粗略一算,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涨幅已超过50%,比2002年每桶26美元的年平均价格翻了一番。
就在前一天,沙特石油与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表示,沙特目前日产原油950万桶,已经做好将日产量提高150万桶的准备。阿联酋和科威特两国的石油部长当天也透露,两国将分别把原油日产量提高30万桶和20万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目前实际原油日产量已大大高于2700万桶的日产限额,达到3000万桶,正如该组织所言“已为平抑油价做了该做的一切。”从目前的生产能力上看,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达到极限,摆在油价回落的前提是,要么需求减少,要么国际政治局势迅速平静。不过达到两者都不现实。
即便如此,国际产油局势仍然动荡不安,10月11号,尼日利亚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全国大罢工,抗议每升燃油价格上涨超过25%。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有关燃油涨价引发的争执已对国际石油市场造成了持续的不稳定。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已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尼日利亚的国内燃油补贴从去年起部分取消,从而引起燃油价格上涨。尼日利亚最大的劳工组织“尼日利亚劳工大会”表示,如果政府拒绝更改燃油涨价计划的话,在这次抗议活动之后还会有另外的罢工行动。据英国媒体报道,这次大罢工得到了尼日利亚普通百姓的支持。许多尼日利亚人每天生活在一美元的贫困线下,他们认为产油的尼日利亚带给他们的唯一好处是获得廉价和有补贴的燃油。
国际原油矛盾的矛头指向中国将不需时日
有资料显示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有三次,过去的三次油价暴涨都和战争有关,而此次油价飚升与前三次最大的不同则是:需求过旺,原油供给明显力不从心。中国正在成为国际原油消费大国,在资源越来越稀缺的今天,国际原油矛盾的矛头指向中国将不需时日。
我们发现,在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会将中国联系在一起,因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惊人的发展速度,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与中国存在巨额经贸往来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他们都高度关注中国宏观调控以及能源利用率和在世界上的占有份额。2003年的汇率问题是第一个开始,全球钢铁涨价也是一次驾祸与中国的机会,这些都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我们不能排除西方某些人会把中国长远的石油战略与近期油价上涨有意联系在一起,制造紧张气氛,要么是为了给投机造势,要么就是有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总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中国因素”浑水摸鱼。能够掩盖其政治目的和投机目的,同时为某些西方政治家则借机又为“中国威胁论”找个有利的“证据”。
其实早在2003年,中石化和中海油联手竞购哈萨克斯坦某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就被西方几大石油跨国公司用优先购买权拒之门外。中国企业一旦想染指较大项目,同样遭遇国际石油巨头们的排挤。中日围绕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发生的竞争,并非双方石油之争的开始,而是早已存在的石油矛盾公开化而已。最近美国一本《石油末日》的出版物中称:中日之间已经开始了一场“未经宣战的石油战”。我们判断,这样的言论会在西方国家找到更多的支持者并广泛蔓延。
抑制物价上涨会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原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中国与周遍国家在石油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公开化,中、俄、日三国在石油利益上分歧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在我国经济对进口原油的高依存度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隐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八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达到5.3%,是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涨幅。我们致意到国家发改委在谈到今年物价上涨时,特别提到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物价涨幅的明显影响。随着物价的攀升,物价成为今年中国的一个热点话题,稳定物价也成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看,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国内成品油的价格调整幅度远小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幅度,这减轻了成品油涨价对下游企业的影响。由于一般工业消费品领域价格竞争激烈,上游企业成本增加很难传导到消费领域。同时,由于政府定价的公用事业部门的涨价幅度很可能会小于成本的增加幅度,这也将使得服务价格的上涨小于预期。
据测算,原油价格涨到40美元/桶时,GDP增幅会减低1个百分点。国内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因此抬高,短期看,原油价格的上涨会带动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这对当前我国控制通货膨胀,抑制物价上涨会带来不利影响。长期来看,必然引起上下游行业的波动。
国际油价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物价水平产生影响:首先,由于2000年以来国内原油价格开始与国际接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直接提升国内原油价格水平;其次,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后,我国原油进口支出增加,原油加工及其下游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这将推动其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第三,原油涨价将带动其替代产品,如煤炭等的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物价上涨。
国内价格传导机制虽有不畅但多种矛盾逐渐展现
由于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各行业受原油涨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其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对原油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越高,受原油涨价的影响也越大。例如原油成本通常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增加炼油企业的成本,促使其提价。二是价格传导是否畅通。在价格传导机制畅通的情况下,原油涨价影响将通过产业链从上游传导到下游,从生产领域传导到消费领域。
四川省物价局于9月初取消了于今年4月份实行的尿素零售最高限价制度,但仍然保留了出厂价格最高为每吨1400元人民币的限制。然而就这一条,如同捅了个马蜂窝。因为四川省内有8家生产企业、400万吨左右的尿素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而天然气的定价权却在中央政府。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狂飙,上涨还来不及,下调无异于白日梦话。同时因为中央政府要各地解决好“三农问题”,陕西省物价局已经在9月28日要求严管化肥价格,在国内这种严厉的价格管制不仅仅是陕西一家,还有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宁夏、上海、厦门、苏州等地……
在下游需求旺盛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化纤产品的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受到国际市场的供给与价格影响,国内化纤产品、涤纶长丝产品的价格涨幅难超原料涨幅,对于化纤生产企业来说,经营环境并没有因产品价格上涨产生多少改观,反而在原料成本大幅上涨的前提下,涤纶长丝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再者随国际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影响,2004年第四季度国内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最大,价格涨幅在1%左右;其次是电力及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和石油加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价格涨幅将很难确定。文/亚博联合咨询 北京经济观察员 陈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