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小幅加息——央行在刀刃上起舞

2004-10-29 09:04:57    

10月28日晚新闻联播的一条消息相信让大部分关心中国经济的人士“血脉喷张”了一回——央行突然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同时上调0.27个百分点!央行加息了!至此,最近一段经济学界讨论得红得发紫的议题终于有了定论。而加息的后续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可以说央行突然决定加息是“在刀刃上起舞”……

力排众异,央行果断出手加息

10月28日晚新闻联播的一条消息相信让大部分关心中国经济的人士“血脉喷张”了一回——央行突然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对于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规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另外,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应当说央行的这两个动作目的性是非常强的,也是对当前形势判断后的一个反应。小幅加息的目的用官方的标准语言回答就是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央行对宏观调控的效果还是持保留态度的。对于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可以说我国一再承诺的人民币汇率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已经在逐步兑现。这个动作非同小可,预示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走出了关键一步。

数字显示经济实况,央行加息早已箭在弦上

最近各主要媒体都有这样一个调子,那就是宏观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降温”了,先看一组数据: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个敏感的数据,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1%,而第一季度增长9.8%,第二季度则是9.6%。也就是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一直在小幅下降。但是影响中国对银行加息决策的两个重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消费价格指数),在上个月却并未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大幅回落,对于CPI,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字显示,9月CPI上涨了5.2%,比8月份仅回落了0.1个百分点。至此,CPI已连续4个月越过5%的通货膨胀“警戒线”。耐人寻味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在1-3季度呈下降趋势,但9月份单月的数字却出乎人们的预料。9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数字确实出现了小幅上扬,当月增长27.9%,比8月份高出1.6个百分点。从这两个重要指标的走势看,宏观经济的走势显然没有GDP的走势那样“漂亮”,央行对此怎能视而不见?
当然,在是否加息问题上,经济学界的争论是非常激烈的,意见也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货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兼顾内外均衡,灵活调节利率水平。他认为,利率政策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目前的CPI指数虽然有所上升,但主要还是由于粮食涨价引起的,如果扣除这一因素,其他产品的价格基本稳定。此外,商品零售价格环比指数目前还是负数。因此,总体而言,目前的物价水平还没有上涨到危险的境地;第二是国内的资金供求形势,就目前货币供应量还比较充裕的情况而言,利率上升的条件还不具备;第三是国外利率水平的变动,主要是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比较。近两年来,资本流入导致外汇存款大量增加,而资本流入与本外币利差有着直接联系,如果从控制套利资金流入的角度考虑,对于加息则应该谨慎。李扬同时指出,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现象,因此,即使进行利率调整,也不会是全方位的变化,而是结构性的变化。
    毋庸质疑,加息是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加息是利空消息。比如证券市场的走势、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工业企业的融资成本、金融保险业的收益问题等等。可以说利率的变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手段,在运用时央行也肯定是思量再三。对于本次加息,经济学界的意见是不统一的,对于央行的处境来讲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在刀刃上起舞——必须要有这个勇气,又要仔细谨慎,又要讲求技巧和方法,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只有做到这些,央行的“舞”才能跳得自信和优美。

加息对行业经济影响是“绿肥红瘦”各不同

加息造成的资金成本提高对行业的影响最为关键。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发达,上市直接融资只是少数大企业的行为,多数企业还是依靠银行来间接融资,这样利率的变动对企业资金成本影响就比较大。一般而言,越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产负债率越高,加息特别是贷款利率提高导致的财务成本增加就越大。这类行业有综合类、建筑、房地产、传播与文化等。而一些高负债率、低资产收益率行业如房地产、传播与文化等,受到的冲击相对而言会更大。加息对资产负债率较小的行业,比如采掘、交通运输等影响较小。此外,负债的结构也要考虑。短期债务成本一般是刚性的,是现实的压力,而长期债务成本压力有些则可以逐步消化。例如加息对石化、社会服务等行业的短期压力较小,而传播与文化、采掘、房地产的压力较大。医药、交通运输、采掘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而金融保险、传播与文化就相对较差。还有一些例外,如航空运输业虽然也是负债高的行业,但由于各航空公司债务多以外币浮息贷款为主,因而加息对国内航空公司的影响并不如预期的大。而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最高是由于其行业特性,如果加息能扩大利差,银行的盈利能力反而会提高。另外,加息对非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技术密集型行业影响会相对缓和;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所受影响更小。
  从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与行业的周期性和产品能否信贷消费有关。房地产行业和石化、钢铁等投资品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比较明显,一旦加息使经济进入紧缩周期,会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但就目前情况看,石化和钢铁行业稍有背离,这是由于目前石化产品国内需求缺口依然较大,紧缩政策的影响不会特别明显;钢铁行业虽然是受宏观调控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但更多的影响来自于行政调控,升息的影响总体上也会有限。同时,加息对消费进而对需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那些能信贷消费的大宗消费品行业,比如房地产、汽车。加息提高消费成本,对总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信贷消费资金对贷款利率的敏感度比自有消费资金对存款利率的敏感度更高。所以,房地产这些产销都依赖信贷资金的行业受加息的冲击是最大的。
文/亚博联合咨询 上海经济观察员   回建强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